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灵璧县“四个突出”推动民族团结创建
来源: 灵宣 2022-04-26 13:36:06 责编: 何雪峰 李伟 许梦源 夏朝阳

近年来,灵璧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四个突出”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突出政治引领强制度。坚持“四个纳入”,去年以来,县委常委会听取民族工作汇报、研究民族创建工作2次,县委党校主体班开设专题课程2次,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1次。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落实全面领导责任,带头抓民族工作。及时调整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灵璧县民族工作兼职单位制度》,印发兼职单位职责清单。出台《灵璧县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方案》等民族文件3个。安排专职人员赴淮安、无锡、南京学习借鉴他们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方面好做法、好经验。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全县民族工作干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县、乡、村”三级民族工作管理网络,明确专人负责。全县选配乡镇民宗助理员20名,村级民宗协理员310名,根据工作成效对村级民宗协理员进行严格考核,差别化发放补助70万元,进一步做实基层民族工作。

突出宣传教育氛围浓。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常态化”宣传。结合文明县城创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两室一场”等阵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微宣讲活动,共宣讲60余次,受众人数达2300余人,梳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意见建议120条。打造“实体化”宣传,在县城、乡镇街道,合理利用闲置和空白墙,精心设计制定10余组“民族长廊”,图文并茂述说民族知识。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开学第一课”活动,增加民族团结课堂内容。把“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知识竞赛作为学校每年开展的规定动作,引导学生绘制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黑板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扎根校园。推进“网络化”宣传,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制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公益宣传片、微视频5条,通过LED播放器、微博账号、微信群等线上发布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短篇,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突出倾心为民办实事。灵璧县成立以灵城镇少数民族服务站为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提升全县民族工作服务水平。注重深化为民服务,建立简化手续、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安排“一简三优”制度,创新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两项服务”举措。服务站成立以来,接待少数民族政策咨询30人次,为2名哈尼族和彝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专门为25名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甲鱼养殖、中草药种植等技术培训3次。协调有关部门调处民族矛盾纠纷4起,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务工人员办理子女入学6人次。依托灵璧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窗口”、村级(社区)便民代办服务站,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的“零距离”服务。

突出帮扶解困助发展。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扶持力度,探索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长期以来,灵璧县百川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荷金来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创新方法、打造亮点,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合作社对当地48户少数民族户给予重点扶持,实行优先劳务用工和创业技能培训。2019年来争取中央、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3万元用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种养业,争取中央有关专项扶贫资金70万元为禅堂乡王莽村等地进行桥梁、沟渠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杨疃镇郑庙村新建面积2000平方米的养牛基地。有力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助力民生改善。目前,全县82名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灵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