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春和景明,布谷催耕。
这几天,定远县张桥镇陶铺村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正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公益岗位人员,自带农具,前往滁州市滁菊研究所的苗圃采挖滁菊种苗。目前,首批4万多株滁菊种苗已植入大棚,开始育秧,5月初将栽种到20亩试验田中。
2021年陶铺村被确定为省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当年6月,来自省交通运输厅和定远县交通运输局的三名队员进驻陶铺村,开始为期三年的驻村帮扶工作。
陶铺村辖21 个村民组,现有永久基本农田10640亩、一般农田360亩、水面510亩、林地420亩。该村南临定远县最大饮用水源地——蔡桥水库,全村21个村民组中有11个组位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有4个组位于蔡桥河污染控制区内。此外,这个村建设用地和一般农地极度匮乏,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面对这样的村情,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比较适宜呢?
“通过走访调研,听取专家建议和村民意见,结合水源保护区的实际,我们决定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紧抓中国四大名菊之一的滁菊做文章,并联系滁州市滁菊研究所的专家到村指导。”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刘勇告诉记者。
滁菊种下去了,今年秋天就可见到效益。刘勇算了一笔账:“鲜菊花亩产量800斤,烘干后160斤。我们计划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做成菊花茶销售,已与邻近的管李村对接,达成了滁菊加工、网络销售等合作协议。这20亩滁菊,预计年产值可达30万元左右。”
为有效承接长三角轻纺产业转移,夯实乡村产业振兴根基,张桥镇积极打造张桥轻纺产业园。该园区位于张桥集镇建成区南部,南京、合肥都市圈叠加覆盖,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目前,园区正按照“产镇融合、镇园合一”的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帮办扶持力度。
“身边有这么一个产业园,对村里经济发展和带动村民就业,定有好处。”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村党总支副书记张金高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就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资金300万元,在这个产业园中建设陶铺轻纺车间,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万元。”
“推进强村富民是驻村工作队的一项重要职责。2020年陶铺村集体经济收入10.05万,2021年工作队驻村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升至21.97万元,今年预计可达到40万元。我们力争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张金高说。
群雁高飞头雁领。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进驻陶铺村后,工作队聚焦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在提升党员政治素养上下功夫。通过党建强基固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一举扭转了村党组织原来的软弱涣散局面,并顺利完成村党总支换届。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要做村民的“跑腿人”和“勤务兵”。驻村工作队用心了解村民的所想所盼,广泛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在完成全村868户农户的入户走访后,他们决定把“办好民生实事、为民排忧解难”与“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两手抓,力求两手赢。
记者看到,在陶铺村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贴有一张彩色胶印的便民联系卡,印有工作队三名队员的照片和联系方式。村民遇到困难,可随时打电话找工作队解决。
脱贫户张孝婷、张孝健姐弟俩,自幼父母双亡。张孝婷在江苏丹阳打工,张孝健在合肥某职业学院上学。今年春节期间,张孝婷通过便民联系卡找到工作队,希望能帮其在合肥就业,以方便照顾弟弟。工作队立即联系合肥有关企业。2月18日,工作队带着姐弟两来到合肥经开区上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了解到姐弟俩的困难后,安排张孝婷在工厂实习,待三个月实习期结束后正式录用,并承诺为张孝健提供寒暑假勤工俭学岗位。
“能办的事,马上办;困难的事,努力去办。”刘勇说。
“胡东、胡西村民组的路灯年久失修,42盏太阳能路灯晚上只有3盏亮;崔东、东葛、小邵村民组想安装50盏路灯,需资金6万元;5公里长的东葛路不能会车,逢节假日必堵,群众意见大,拓宽东葛路需要迁移有线电视和电信杆16根、需资金600万元……这些事,都记在了工作队的工作台账上。”刘勇表示,工作队将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企业支持,多方筹措资金,逐步把这些事办妥。(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