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大年初四,濉溪县百善镇张庄村年味正浓。记者来到该村鹏宇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朱传文和妻子赵芹正在给一群小香猪喂料。见有陌生人来访,小香猪仰着头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来客,憨态可掬,萌味十足。
“小香猪身形短小,不仅模样清秀、机灵逗人,而且抗病能力强,耐粗饲,喂些红薯、玉米、萝卜、麦麸、豆渣就行了,比较好养。养殖周期为一年,出栏体重平均在120斤左右。”赵芹告诉记者,去年农场出栏小香猪200多头,价格达到30元一斤,主要供应中高端市场,目前存栏80多头。
鹏宇果蔬种植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元月,规模适度,种养结合,多元经营,致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
“此前,我不是干农业的。”朱传文说,1996年至2013年他一直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积攒了一笔资金。随着职业教育市场环境的变化,原先的路子不好走了,他想转型到现代农业上来,就在百善镇张庄村流转了286.8亩地。
“这片土地在百善镇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内,土质好,水利配套,交通便利,流转价格也高,刚开始要1000元一亩,近两年才调整为900元一亩。”朱传文对记者说,“刚干的时候,把事情想得简单了,觉得搞农业没那么多道道,因此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少学费。”
“农场成立之初,葡萄和枣树各种100多亩。”朱传文介绍,枣树苗是从河北沧州引进的,可能有些“水土不服”,加上部分树苗质量差,导致成活率不到30%,一年后只得刨掉枣树,改种桃树;100多亩葡萄有十几个品种,这个想种一些,那个也想种一些,结果是:品种多杂乱,没有主导,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后来,就逐步减少葡萄面积,改为小麦和红薯轮作,现在葡萄只剩下七八亩了。
经历了这些波折,朱传文意识到,要想把农业搞好,得认真钻研技术、遵循市场规律,“品种要选对,技术要跟上,市场须看准”。为此,他积极参加县农业部门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多次外出考察取经,还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共建技术推广基地。
“技术有了,还得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同时走好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之路。还要适应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生产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产品。”朱传文说,农场现有桃子约150亩、小麦与红薯轮作各120多亩,桃子和红薯选的都是广受市场欢迎的优良品种,同时养殖山羊、小香猪和土鸡;小麦秸秆和红薯藤是畜禽的好饲料,畜禽粪便发酵后是优质有机肥,地里基本不用施化肥,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此外,土鸡和小香猪在桃树林下放养,有利于品质提升。
“农场桃子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信息上传至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桃子和红薯等产品注册了‘百善美果’、‘濉丰’等商标。”朱传文大致盘算了一下,他的农场去年产值达到208万元,利润在70万元左右。
“目前,农场一产较好,二产较弱,三产正在起步。二产这一块,主要是把红薯加工成淀粉、粉丝、红薯干等,属于初加工。休闲观光、研学服务是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着手行动了。”朱传文告诉记者,农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离隋唐运河产业园6公里,与临涣古镇比邻,交通也很便利,泗许高速公路就在旁边。
2019年,鹏宇果蔬种植家庭农场被淮北市科协授予“科普教育基地”;去年6月,被濉溪县教育局授予“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朱传文表示,农场正在补基础设施短板,让田园变成漂亮的“公园”;将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与休闲观光、研学服务有关的配套设施,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再下功夫,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