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滁州市凤阳县大庙镇的黄牛养殖基地,工人正在向饲料混合搅拌机里投放秸秆,基地外墙上“党建引领助振兴 村企联建促脱贫”14个大字极为显眼。
“冬天是生意最好的一个季节,我们总共有500多头牛,现在已经卖了一大半,一头牛卖2、3万块,年销售额在700万左右。”养殖基地负责人赵传茂笑着说道。
秸秆循环利用变身“香饽饽”
谈到为什么养牛,赵传茂介绍到,自己是杨岗村本村人,2015年,为了帮助村里破解秸秆处理难题,开始了秸秆养牛之路。
据介绍,养殖基地有“西门塔尔”和皖东黄牛两个品种,“西门塔尔”牛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属于乳肉兼用品种,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800至1000公斤。目前,基地养殖500余头西门塔尔牛作为肉牛销售,50余头皖东黄牛作为优质育种牛。
养殖基地建有秸秆收储室,用来制作饲料。玉米、秸秆、豆粨、稻草混合打碎,再经过有益菌发酵,这样制作出来的饲料可以大幅降低饲料成本,创造更多养殖利润。据介绍,一头牛一天得吃40来斤饲料,发酵的秸秆饲料容易被牛消化吸收,能增加牛的抗病能力,减少养殖中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而且秸秆饲料营养全面丰富,利于肉牛生长、育肥。
牛粪发酵还田长出“金蘑菇”
牛粪是所有畜禽粪便中最受食用菌种植户欢迎的有机肥氮源之一,是种植菌菇较为理想的原料。养殖基地建有牛粪堆放棚,面积528平方米,牛粪从牛棚中清理出来后,工人将牛粪堆积成条垛状,表面拍实、抹平,再用泥或黑色塑料膜封好,储存在堆放棚中,方便从事蘑菇养殖的农户过来收购,农户们再使用牛粪搭配稻草发酵做基质种植食用菌菇。
据了解,养殖基地每3到6个月清理一次牛粪,清理时会找当地的村民过来帮忙,按天结算工资,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生态种养打造增收“新引擎”
在当地政府帮助下,赵传茂在原养殖场范围内又新建牛棚792平方米,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力争把肉牛养殖往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探索生态养殖产业新模式。
饮水不忘挖井人,黄牛养殖基地作为大庙镇的特色产业项目,采用兑现奖补资金给村集体方式,将财政投资额的6%用于本村困难群众收益分红,通过项目投资资产收益,促进困难群众增收。基地每年按规定交付承租费用,并安排当地居民及2名以上贫困人员务工。
近年来,大庙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以党建为引领,打通了“牛”产业增收致富路,初步形成了“饲料(秸秆)加工+肉牛养殖+粪污还田”的绿色种养循环生产模式,积极盘活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从源头注入了“活水”。(赵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