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退休了,但拿着不薄的退休工资,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要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1月12日,岳西县河图镇皖源村退休教师汪从学这样对笔者说。
汪从学离开三尺讲台后,回到家乡继续发挥余热,自办家庭科技图书室传播文化、宣传国家方针政策,以服务相邻为乐。
退休后,汪老师认为当时乡村文化知识还很贫乏,萌生了为村民办科技图书室的想法。可是图书哪里来呢?汪老师便提笔向有关部门写信讨书,几封信寄出去之后,都有了回音,金盾出版社、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岳西县新华书店等单位被汪从学的热心打动,纷纷支持送书。有了图书后,汪老师信心十足,又从自己的退休工资里拿出1000多元做了书架。经过几年的积累,汪从学兴办的农民科技图书室已有科技、医药、卫生、文艺、法律等方面的图书 5000余册。
自从有了图书室,汪老师家就成了周边年轻人和学生读书、借书的重要场所。最让汪老师高兴的是,村民从图书室学到了不少知识,并学以致用,用书上学到的技术发展灵芝菇、埋地香菇、杭椒种植,懂得了科学养羊、养牛等实用技术。当地村民汪焰,成长记忆里少不了汪老师的图书室,他听父母说,十几年前村民张和述就从图书室的一本书中学到了杭椒栽培技术,当年种杭椒创收了3000多元。
采访当日,走进汪老师家,书香味道十足。堂屋后墙上张贴着手写的《治家格言》格外醒目:“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之维艰……”堂屋后的条桌上摆放着2007年安庆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小组颁发的“学习型家庭”奖牌,堂屋中间八仙桌上摆放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几份近日的人民日报。
“汪老师平日里无事便在家看书,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他是村里的党史宣讲志愿者。”皖源村支委田瑶说,他坚持看党史,还记录了一大本党史学习笔记。村党支部学习会上,汪老师经常分享他积累的党史故事和心得体会。
今年已是76岁高龄的汪老师,看新闻联播还是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党代会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是什么,他都一清二楚。平日里,他不断将了解到的国家大事和惠农政策及时传递给村民,成了乡邻眼中的“百事通”。(徐进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