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非遗文化“草编”进校园
来源:
程 跃
2021-11-12 11:05:42
责编:
喻寒松 夏朝阳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阜南县教育部门利用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黄岗柳编、于集草编纳入美术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文化和优秀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助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和见闻,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该县于集中心学校开设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课堂,聘请当地草编传承人程保殿辅导学生们学习草编,体验草编艺术,感受传统草编文化魅力。
草编是以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长江、淮河流域的草编原料多为野生的黄草、苏草、金丝草、蒲草、淮草等,也有用稻草为原料的。对适于草编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
淮河流域的草编以草席、草鞋、馍笼、草箱和其它日用品类最具特色。主要原材料是淮草、荻子与萱麻。淮草,生命力顽强,春季萌发,冬季收割,是淮河岸边无数杂草中的“王子”。阜南蒙洼一带,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当地村民运用淮草资源,手工编织馍笼、草箱等20多种生活用品,拿到集市上卖,以补给家用。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扬下来。(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程 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