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六号银像》启动仪式 戴巍摄
以信仰之力量,创建信仰之国家、信仰之民族。11月2日上午,院线主旋律电影《六号银像》项目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合肥市稻香楼宾馆举行。
发布会现场 戴巍摄
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禹成明,旌德县委书记储德友,徽商传媒总编辑韩新东,宣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许立勋,宣城市文联主席潘丽华,旌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进等嘉宾和《六号银像》出品方、主创团队等参加新闻发布会。
旌德县珍藏着中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 旌德县委宣传部/供
会上,陈先发代表安徽省文联对电影《六号银像》项目正式启动表示祝贺,他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节点上,以开拍红色主题电影来缅怀烽火岁月、感受革命情怀、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六号银像》电影的开拍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作家李云深入挖掘旌德梅家三代人保护马克思银像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宣城市委宣传部和旌德县委主要领导把拍摄这部电影当成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陈先发期待主创团队认真研究《觉醒年代》后红色影视剧市场和观众审美习惯的变化,打造出一部真正具有信仰之光、带有生命温度、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精品佳作。
旌德县委书记储德友致辞 戴巍摄
许立勋在致辞中表示,红色党史凝聚红色信仰,红色文物传承红色信仰。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马克思银像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广泛传播,见证了革命先烈为追求真理而进行的顽强斗争,见证了当年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革命,也见证了今天江淮儿女为新时代建功立业所作出的贡献。
储德友在讲话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史,赋予了安徽如星辰一般丰富灿烂的红色资源。其中,珍藏在旌德县档案馆的马克思银像,闪烁着旌德县早期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六号银像》这部影片,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用电影的方式讴歌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展现革命先驱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必将聚焦成千上万观众的目光,在壮美江淮大地掀起新一轮红色教育热潮。
电影《六号银像》剧本由安徽作家李云创作,并在《中国作家》2021年第9期首文刊发,主要讲述珍藏在旌德县的国内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的故事。
据悉,这尊马克思银像高15.5厘米、重250克,为纯银铸造,底座正中铸有“卡尔·马克思”俄文,下有“第六号,莫斯科铸造”字样。2010年,马克思银像经过专家评审鉴定,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也是唯一一尊由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银像,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象征,这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马克思银像意义非凡,是旌德县早期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
1921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前去学习。在学习时,学员提出学校能不能制作些马克思的画像、徽章、雕像,让大家带回国,以作纪念。共产国际很快作出回应,塑造了十尊马克思半身银像,其中第六号银像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由萧劲光于1924年秋带回江西安源路矿。
1925年秋天,安源党组织遭军阀破坏,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受党组织委托,将马克思银像带回家乡旌德三都梅村,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这里建立了中共皖南第一个支部,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红色县长谭梓生等革命志士。梅大栋参与组织的旌德农民暴动,比南昌起义还早两个半月。为保护马克思银像,梅家先后有三人献出了宝贵生命。解放后,梅家后人将马克思银像捐赠给了政府。电影《六号银像》讲述的正是这一段历史故事。
电影《六号银像》总投资2100万元,由安徽皮猴子影业公司、宣城市国控集团、旌德县国投公司、旌德县旅游公司共同投资。计划11月底开机,并将于2022年在院线上映。(安徽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许梦源 通讯员 汪红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