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界首市泉阳镇通过引进秸秆收购加工企业,鼓励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参与秸秆收储,建立秸秆收储和加工运销体系,实施秸秆综合利用,不仅让秸秆变废为宝,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界首市泉阳镇老董寨村后申庄一块田地里,村民申付中正在用电瓶车装运玉米秸秆,拉到附近的秸秆收购点销售。“以前玉米秸秆堆没地方堆,放没地方放,焚烧秸秆国家又不允许,还污染空气,现在行政村设一个收购点,拉里去一亩地能卖50块钱,行政村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泉阳镇老董寨后申庄村民申付中说。
界首市泉阳镇有耕地5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有4万多亩。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大量的玉米秸秆成了无处堆放的烫手山芋。镇村干部结合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作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秸秆收购加工企业,破解了群众秸秆无处堆放的难题。
据泉阳镇老董寨村党总支书记张远介绍,该村今年引进了一家秸秆收购企业,帮助他们租赁了14亩地作为秸秆收购点,同时,宣传动员群众把秸秆拉到秸秆收购点进行销售,这样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又消除了秸秆焚烧的隐患,截至目前,我村秸秆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在泉阳镇老董寨村秸秆收购点,前来卖玉米秸秆的群众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电瓶三轮车、机动三轮车、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各种运输工具齐上阵,收购现场热闹非凡。
临泉县智逸新能源有限公司经理张金富说:“我从2016年开始收购秸秆,目前有6个收购场地,泉阳镇的收购点现在收的秸秆有一万多吨,后续还在增加。这些秸秆一部分卖到生物质电厂,作为清洁能源,一吨可以卖300块钱,剩下的做生物质颗粒燃料,一吨可以卖到750元,我们公司一年的利润不低于70万,这个小秸秆是个大产业,效益非常好。”
目前,泉阳镇有大型秸秆收购点三个、秸秆生物颗粒加工企业一家,规模化养殖户32家。通过宣传推广秸秆“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四化综合利用技术,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实在在帮农民增收、为企业增效。秸秆变废为宝,真正让“老大难”变成了“香饽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白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