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党委、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加快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探索“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群众得实惠”的改革新路子,推深做实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二龙新形象,助力二龙回族乡林业振兴,开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
二龙回族乡地处定远县东南,省道X046线穿境面过,是安徽省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个乡镇,东与大桥乡毗连,南与肥东县接壤,民风淳朴,交通便利,现辖5个村民委员会,国土总面积41.3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76.2%,现有林地面积5000多亩,农耕地面积3.9万多亩,属典型的平原丘陵地带,是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之一。
成立林长制组织,保障林长制改革有序推进。自2017年起,该乡就成立林长制工作组织,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出台相关制度和实施方案,明确林长制改革具体内容和要求,由分管林业的主要领导负责主抓这项工作。按照全乡5000多亩的林木资源的分布,划分出22个林地区域,由乡、村两级主要领导担任林长,选派专职护林员6名进行日常巡护;在林木资源集中的地区树立乡、村两级林长公示牌22块,将每位林长的姓名、职务、日常联系方式以及林长责任区的具体位置、四至界限、面积、林地权属等相关信息公布在公示牌上,并附有“草料二微码”(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该区域林长的相关信息);要求每位林长每月不少于2次巡查林木责任区,做到林木的防火、防盗、防虫害等日常工作,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巡查记录,工作留有痕迹。
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确保林木合理采伐的格局。2018-2021年以来,林长制改革工作在该乡推深做实地展开,乡、村两级林长以巡查、座谈、访谈、督查等不同的方式,做到每月至少巡林两次的记录;在森林防火期期间,增加对林区的巡查次数。由于林长制工作措施到位,两级林长履职尽心尽责,二龙乡境内的林区至今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能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杜绝林区乱砍滥伐现象,林区内的野兔、野鸡、刺猬等野生动物相应地增多。
二龙回族乡现有退耕还林工程3000多亩,现已至成熟林阶段,每年春夏之际,成熟的杨树造成杨絮飘飞的现象。乡党委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召集乡村两级林长会议,研究决定一边积极联系县林业主管部门,申报正常的林木采伐审批手续,一边联系周边国有林场或大型苗圃基地,直接签订苗木运输、栽培、管理一条龙的服务合同,在林木采伐过后,及时更新无絮杨树或园林绿化苗木树种,即保障林农的利益最大化,又保障苗木栽植后期的成活管理。三年期间,该乡在辖区中汤、三苏、红卫等林农的积极申请和区域林长的履职尽责的服务中,林木采伐迹地上及时更新造林1800多亩,有序地推进二龙乡的林业工作,做到绿树环绕、连续利用的造林、护林新格局。
扎实开展城乡工程绿化,助力乡村振兴工作。2017至2019年期间,二龙回族乡党委政府在林长制工作强有力的推动下,大力开展乡镇和村庄绿化工程实施,为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准备条件,并向县级林业部门呈交“安徽省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的合格验收申请。在工程建设的期间,主动邀请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来二龙考察,并虚心接受领导们的意见,一边整改,一边创建,快速推动工程进程。三年期间,共创建居民休闲娱乐场所设施20多处,绿地、森林覆盖提升到35%以上,民族广场、惠民巷打造、岗镇街头游园、中汤陈列室、乡村大舞台、三苏龙湖休闲居所等基础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地应景而生,深得市、县专家验收组的好评,成功创建为二龙回族乡“安徽省森林城镇”和岗镇、中汤两行政村“安徽省森林村庄”的称号。
加强林业产业化引导,建设具有民族特色乡镇。近年来,随着林业发展层次不断的深入,原先单纯的栽植树木模式被打破,发展前景较好的薄壳山核桃、培育林苗两用的风景林、林下经济种植养殖等林产业前景广阔,在乡党委政府正确的指引下,在22名乡村两级林长共同努力下,红卫、中汤两村率先建立起薄壳山核桃基地200多亩;虞姬墓周边风景林培育基地100多亩;林下种植花草、药用金银花、养殖鸡鸭鹅羊等产业不断增多,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民族产业。下一步,二龙回族乡将虞姬墓的开发、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项目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工作,助力乡村林业振兴,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乡镇。(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朱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