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红色文化墙’画得真好,把当年红军在这里战斗的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沿村走来,感觉像看电影一样。村民闲暇时也能多看看,很有教育意义。”东至县木塔乡荣胜村村民王茂轩边看边说。
近日,记者来到荣胜村中心村,道路和广场两侧的“红色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彩绘和红色历史介绍再现了当年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场景,不仅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网红”打卡地,还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
荣胜村是木塔乡重点革命老区村之一,是地方红军游击队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该村设立过红军后方医院,先遣队的随军银行也曾在这里挂牌营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该村设有中共秋浦县肃反委员会、五区区委会、荣胜乡苏维埃政府、地方红军医院等机构。
为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近年来,荣胜村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以红色党建、红色历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要素,邀请专业人员在中心村主干道和文化广场两侧的墙面上绘制了1100余平方米的文化墙,其中“红色文化墙”600余平方米,让单调的墙面变得生动活泼,发挥了“红色教育”作用,展现了老区人民永跟党走、恪守信念的精神品质。
距离荣胜村约10公里的木塔乡横山村,则是当年的红军草鞋基地。
这个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历史悠久,自明清徽商兴起后,横山的草鞋就成了徽州草鞋市场的一大名牌。横山草鞋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但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还是“支持红军”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站在《横山草鞋》文化墙旁,82岁的村退休老支书汪雨昆介绍:“横山草鞋是掺着旧布条编织的,一双可抵普通草鞋两双,耐穿,名气很大。1929年,信江特委书记方志敏派遣了一批地下党来我们皖赣边开展革命活动,并在我乡富丰村的祥林湾成立了少共特支,党团员们来到横山,在汪氏祠堂里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接着成立农会,同时,我乡郑村的汪初胜又组建了当时秋浦县最大的一支红军游击队,最初100余人,后来达200多人,横山也就成了红军游击队的草鞋供应地。”
“随着皖赣边红色武装的发展壮大,党组织长期派专人在横山负责草鞋的制作和调运。”汪雨昆介绍,当时村里50余户200余人,家家成年男女每晚都要加班做草鞋到深夜,既要确保党组织为周边红军游击队订购的计划数,又要为临时路过的红军部队准备货源。
“横山红军草鞋基地,是当年横山群众用生命筑起的一座红色堡垒,6年间他们为红军制作了大约七十万双草鞋,10余名村民在敌人围剿横山时被杀害。同时横山的20余名青年全部参加了红军,都壮烈牺牲了。”横山村党支部书记汪广民动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今天,我们一定要讲好横山的红色故事,弘扬老区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位于横山古村中心位置的汪氏祠堂,是一座徽派风格的晚清建筑,也是一处独特的风景。
“这里是当年横山农民夜校、农会、红十军指挥部的旧址。”汪广民告诉记者,“1932年农历11月底,中共秋浦县六区区委书记祝金水来到横山,动员横山群众在几天内为红十军赶制16000双草鞋,并组织区乡游击队员帮助调运稻草,横山群众全力以赴,日夜加工,6天后,红十军来到横山住了一晚,4000余人每人补充了4双草鞋,那天周建屏军长的指挥部就设在汪氏祠堂里。”
据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木塔乡这个当时只有5000余人口的山乡,就有近千人参加了红军(游击队)队伍,在木塔土地上牺牲的英烈超过了1200人。
青山巍巍,该乡境内木塔口、黎痕、畲狮、大田四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碑文的金黄色大字,深情而凝重。这四座烈士陵园里安睡着200余名烈士的忠魂。陵园的周围,林木葱郁,山花绽放。
“木塔还有一些知名散葬烈士墓,我们将结合‘红旅小镇’创建,做好立碑、保护或迁葬工作。对诸多的无名烈士墓,将持续开展排查、寻找,加强保护。”木塔乡退役军人事务所郑博伟说。
“近年来,乡文化站陆续挖掘了一些先烈资料,维修和建设了几座烈士陵园、墓园。但是,对于木塔上千英烈来说,我们所做的依然不够。还有太多我们熟悉的或不为人所知的英雄和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去讲述。让更多英烈的故事鲜活起来,这是最好的告慰,也是最好的传承。”木塔乡党委书记陈大圣表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的同时,木塔乡正在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今年以来,该乡强化党建引领,积极践行“学史力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文化、生态振兴为抓手,逐梦山乡“绿富美”。
力促2万亩茶叶、油茶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四个重点茶区村的4000亩茶叶、油茶示范园,依托“天鹅云尖”茶叶和“稠树岭”油茶的品牌优势,做优产品,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两茶”效益;加快大田、木塔、祝山、梓桐农旅体验项目建设,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以信用村建设为推手,加大金融赋能产业发展力度,东至农商行木塔支行今年已发放支农信用贷款4200多万元,为产业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
“以河长制、林长制为抓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振兴。”陈大圣表示,今年以来,全乡共组织开展护河行动1300多人次,其中志愿行动900余人次,河域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美化。调整充实护林员130名,严格执行“林长”和护林员巡山护林制度,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坚持扩绿增绿,在森林覆盖率89.7%的基础上,确保近五年每年再增长0.3%。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木塔乡已建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20个、文化广场和健身广场26座;建成红军纪念馆、江南农具博物馆、苏轼文化园、乡贤文化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打造红色文化、历史人文旅游景点20余个,不断丰富“红旅小镇”内涵;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和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支持苏村业余黄梅戏剧团、话剧团以及大田、富丰等村“十番锣鼓”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举办综合性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红色历史文物展、登山比赛等文体活动,多举措绘制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通讯员 汪有民 安徽党媒云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