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五河高腔剧社演出后合影。
天刚亮,一辆辆面包车绕过蜿蜒的山路,停在了岳西县五河镇五河村党群服务中心面前。才刚过早饭时间,就已经有人陆陆续续地进出了,在办公楼的后头有一个不大的仓库,那里常是村里演出时的小舞台。
王晨是上海大学民俗学的研究生,这是她来到这里的第三天。她是安庆岳西人,来到五河村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岳西高腔》。和自己想象的不同,这几天所获甚少,虽然接触了一些高腔的传承人,但还是让她对接下来的调研感到迷茫。
五河镇就是岳西高腔的发源地。高腔是明代在安徽大地上形成并影响全国的第一代声腔——青阳腔的遗响。传入岳西后,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兴衰史。随着现代文化的更迭与发展,古老的岳西高腔遭到巨大冲击,演出日益减少,影响力大不如前。
王晨与村民的交谈也引起了剧团团长王学钿的注意。他说:“每年暑假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都会过来采访有关岳西高腔的内容,但不知道对我们这个高腔能不能起到一点作用。”
声腔难唱,何处能演
1960年从安庆师范大学毕业,回到五河镇的王学钿教过书,也当过校长,还为扶贫助学做了不少事。八年的班主任、三十四年的校长、为贫困大学生牵线。然而在忙碌而充实的大半辈子里,高腔却似乎很少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学钿的心里就没有高腔。
直到2011年,镇领导找到王学钿,想让他组建一个高腔剧团。“当时白手起家,没有剧本,只有一个八十多岁的高腔传承人,其余学过高腔的艺人都特别分散,很难取得联系。”他回忆道。
然而一心想组建剧团的王学钿并没有因此消极。他在村中一户一户地走访,当时还没有手机,大家只能通过固定电话来沟通。一段时间后,王学钿终于找到了十几位高腔艺人,大家坐到一起商量五河高腔剧团的成立。
写报告,等批复,五河高腔剧团正式成立了。很快,省电视台传来消息要进行采访,王学钿立刻把现有的高腔艺人组织起来排练。自己改剧本,自己花钱贴补剧团,自己买米买菜做工作餐,这让十二天后的采访得以顺利进行,更是得到了省电视台和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的肯定。
“镇上领导看得起我们,让我们用高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似乎一切都在朝着王学钿的预期方向发展,直到“送戏下乡”演出的举办却让他意识到想要把高腔传出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黄梅戏的普及面更广,传播度更高,他发现村民们喜欢的并不是压轴出场的岳西高腔,甚至在黄梅戏演出结束后观众就已经寥寥无几了。
多次演出后,高腔节目一再减少,无人问津。
非遗难传,何人来继
剧团演员的年龄越来越大是个棘手的问题,王学钿也注意到了。作为剧团的团长,也作为这个集体的“主心骨”,他开始认真考虑岳西高腔的“继承人”。
在演出现场,十二岁的女孩站在门边格外显眼。女孩的爷爷是剧团的工作人员,本以为女孩是当地人,从小到大对岳西高腔耳濡目染,应该有着其独特的感情。可小女孩却对高腔有些排斥,直言自己不喜欢也听不懂高腔。
找寻“继承人”的过程总是会带着无奈与遗憾,王学钿还需要另择他路。好在剧团的建立还吸引了不少人,18岁的刘青青就是其中之一。刘青青是五河镇人,从小学习黄梅戏,现在在池州剧团学习和工作。放假的时候刘青青会回到五河镇,她跟着高腔剧团一起演出,在老艺人的身上学习高腔的作、唱、演。
然而,即便有了来学习的徒弟,“继承”也并未顺利。岁数稍大的徒弟平时工作繁忙,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这让日常的练习变得有些困难。而岁数小一些的徒弟大多还在上学,课业的压力更是让他们分身乏术,即便是如同刘青青这样从小接触戏曲的孩子,学习的方向也仅仅是黄梅戏。
身为剧团团长,王学钿却无法直接传授,“后继有人”这件事也的确比想象中困难。
高腔难承,何时能展
当五河镇政府还在思考如何让高腔搭上黄梅戏的“快车”时,王学钿已经在为高腔的传承努力了。
作为退休的老校长,他敏锐地发现了当地校园里的“继承者们”。“高腔进校园,校长很支持我们。每周有两节音乐课,我们就利用这个时间教小孩子们唱高腔。孩子们接受能力很好,我对他们有信心。”王学钿眼里充满了期待。镇上有二十多个孩子愿意学习高腔,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字了。
在村里演出的过程中,王学钿依然在不断思考,如果戏台子在这能搭起来,那为什么不能把台子搭到“外面”去呢?即便在一次演出的六个节目中,只有一个是岳西高腔。这个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赞同与支持,“我们的演员也十分有奉献精神,他们愿意为了高腔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愿意奉献自己”,大家一拍即合。目前,王学钿将目光转向外地,试图将岳西高腔发展到湖北和周边的太湖、霍山等六个县。
要传承,只有舞台和音响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要用政策留住人。这关键就是为其分担一定的生活压力,解决生活困难,“大家都是为了挣口饭吃,如果连生活都继续不下去了,那谁还来传承高腔呢?”王学钿认真地说。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王学钿一直在为岳西高腔的传承尽一份力。“我是五河人,我想把我们的宝贵财富一直传承下去。”他坚持了这么久,这个理由简单却又让人能够笃定地信服。
又一台演出结束了,王学钿忙着整理现场,他带着剧团的演员们还要赶往下一场戏,他们还要在另一个地方,搭起一个戏台子,讲一个一样的故事。
↑图为王学钿搭建戏台。
王晨也要跟着剧团一起出发,她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这些老艺人们,她还想多和几位村民谈谈岳西高腔。(杜宁雨/文 何庆、裴爱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