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一大早,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种麦能手张子付和儿子张林森开着收割机早早来到田头,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麦地边上准备今年的测产工作。“今年小麦长势还是很好的,虽然前期遭遇连续阴雨天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我们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不论是赤霉病防治还是抗倒伏都做得不错。”老张边说边随手折断几根麦穗,用手一搓,金黄色的麦粒显露出来。“你们看,这些优质强筋小麦多饱满!”他乐呵呵道。
随着省农科院专家组一声令下,4台收割机同时开始作业,机器声轰鸣震耳。经过近4个小时的收割,专家现场严格称重,测产结果在张子付父子的紧张期盼中揭开了面纱。“今年是我省首次开展百亩连片小麦实收测产,张林森家庭农场小麦平均产量782.85公斤,是目前我省小麦大面积测产最高记录。”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承富告诉记者,以往小麦测产面积大都在3到5亩,虽然平均产量达到800多公斤,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显然不如百亩连片小麦实收测产。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开展百亩连片小麦实收测产,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广创造可复制的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张林森家庭农场自2014年以来屡创我省小麦单产最高记录——2014年小麦单产771.8公斤、2015年小麦单产758.5公斤、2016年小麦单产751.6公斤、2019年小麦单产815.6公斤和2020年小麦单产824.7公斤,5次创造我省小麦单产当年最高记录。为何一个普通的家庭农场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
记者了解到,该家庭农场在小麦生产中掌握了很多实用高效的“秘密武器”。
“每年秸秆还田,但我们不像其他人粉碎后一层层铺在地上,而是在秸秆上撒尿素、浇水,堆积成垅,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后,再施入土壤中。另外,每年还会投入鸡粪、猪粪等有机肥,减少化肥的投入。”张子付介绍,近年来,农场作物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并在播种前亩增施商品有机肥80公斤,提高土壤基础肥力,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了土壤储水保肥能力。
精细肥水管理、土壤深耕埋茬、机械化绿色防控也是张子付父子种麦“法宝”。在收割现场忙碌的张林森说,他们采用小麦专用新型保持性复合肥,亩施用量50公斤,并在小麦拔节、灌浆期结合浇水,分别追施尿素5公斤,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增施叶面肥。播种前土壤深耕埋茬,打破耕层板结,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采用复式一体机同时进行旋耕、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作业成本,又避免多次机械作业、反复碾压引起的土壤板结。使用植保无人机高效“一喷多防”,精准科学安全用药,促增产保稳产。
“小麦要想高产,选种是关键的关键,要选用优质丰产多抗品种,另外在拌种、播种等方面也要特别重视。”张子付告诉记者,这几年他选用的小麦品种包括强筋小麦品种涡麦9号及中筋品种皖垦麦0622、淮麦44、徐农029等,这些品种的共同优点是分蘖成穗率高、丰产稳产性好,抗冻及耐干旱、抗病害性能强;播种前,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及土壤药剂处理,预防种传及土传病虫害。
“小麦产量还有继续上升空间,争取明年再创全省最高产。”张林森信心满满道,我们还要带动当地种植户一起科学种田,为国家产出更多优质小麦。(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