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先后把600亩油菜和2500亩小麦收割上来。接着,要种3000多亩糯稻。眼下正在抓水稻插秧,预计6月15日前全部栽插完毕。”6月2日上午,在庐江县泥河镇竹元村一处农田,安徽蔬语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夏伟清边“指挥”插秧机作业,边对记者说。
“今年午季收成比较喜人,小麦亩均产量700多斤,油菜亩均产量达到350斤,均比往年提高了10%。”夏伟清介绍,增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天气给力、人努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耕作条件改善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2016年以来,蔬语生态农业公司在泥河镇竹元、盔头两村,陆续流转了3500亩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大棚芦笋等。“很幸运,我们赶上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遇,享受到了强农惠农政策的红利。”夏伟清说。
据了解,泥河镇201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6100亩,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910亩;今年将建设高标准农田6500亩,统筹安排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
“土地平整、小田改大田、田间道路畅通,大大方便了机械化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10—15%。”夏伟清告诉记者,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公司积极参与高效节水项目建设,自筹资金21.38万元,配齐节水灌溉中的水管、泵房、电力线路等设施;有了这套智能灌溉系统,改善灌溉面积200亩,年可节省用水支出6000元。“这200亩地种的是大棚芦笋。芦笋一次播种多年收益,一年中采摘期可持续半年左右,春笋和夏笋加起来,每亩年产量3000斤左右。按均价5块钱一斤算,产值1.5万元。”
庐江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耕地面积135万亩,粮食常年种植面积200万亩左右。该县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手段,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水旱灾害能力。
“2019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3.6万亩,总投资6289.1万元;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总投资2274.03万元。今年将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总投资9874.03万元。” 庐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光和告诉记者,按照“科学规划、统筹资金、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实行田、路、水综合开发,着力打造粮食高标准示范田。
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庐江县农田基础设施稳步改善,农田排灌体系持续优化,昔日地块零散、产出低下的“望天田”变成了成方连片、效益增加的“高产田”。项目区的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0%以上,优质水稻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大幅提高。
“耕地质量整体提高0.5至1个等级,平均每亩地能增产粮食30至60公斤;同时,节约农业用水,降低化肥农药用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王光和告诉记者,据初步统计,高标准农田每亩的用水量比原先的农田减少12%,化肥、农药用量减少约10%。
庐江的这张“成绩单”,只是合肥市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合肥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精准施策,务实创新,形成了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的“五个统一”农田建设管理新机制。
“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持良好势头,2019年建成17.87万亩,2020年建成10.04万亩。市县及时足额安排农田建设项目专项预算,各级财政分担资金全面落实,确保国家、省规定的亩均1500元的基础投资标准。及时安排市县级项目管护财政预算,完善田土水路林网配套工程设施。”合肥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张晓蓉表示,2019年度、2020年度全市平均亩均投资标准分别为2200元、2090元,位列全省首位。
“今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计划安排18万亩,亩均基础投资标准提至2250元。”张晓蓉表示,通过提标扩面,让越来越多的“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跑道”。(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