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徽州木榨,汪红华默默坚守30余载
来源: 徐文卓 王成成 2021-05-28 11:27:13 责编: 喻寒松

安徽党媒云

油坊内木榨榨油工具吱吱作响,这声音回荡在歙县富堨镇富堨村亚忠油坊负责人汪红华耳边已经30多年。虽然效益欠佳、榨油手艺人日渐凋零,但她仍然坚守着这项徽州地区古法榨油技艺。

两个灶台、一个碾盘、一个重达100公斤的撞锤、一个3米多长的榨膛和5个汗如雨下的老师傅勾勒出亚忠油坊的模样。榨油师傅打着赤膊,将100公斤的撞锤抬至半空中,利用物理压力撞击炸膛中油饼的画面尤其令人震撼。伴随着师傅们撕裂般的吆喝声,距离房梁半米的天平架在撞击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金黄色的菜籽油在阳光的照耀下透出它特有的质感。

这一幕被《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搬上银幕之后,亚忠油坊被更多的人知晓。有网友留言:“榨油的那个片段让我被震撼的不行,能感受到木榨榨油的原始生命力和力量感。”木榨油这项古老的技艺,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油坊创办于个世纪50年代,曾经是村里的资产。40年前,汪红华丈夫程亚忠承包了油坊,并改名亚忠油坊。自此,30多年来,夫妻俩延续着这传统木榨榨油技艺。“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油坊里度过,经常看见父亲在油坊里制作包饼用的铁箍、检查榨床等工具的损耗情况,有时甚至要忙到深夜。”程亚忠儿子程亨高介绍到,父亲经常和自己讲起木榨的历史,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作为徽州地区木榨工艺传承者的责任感。

图片1

↑图为汪红华在记录油坊开支

作为程亚忠的妻子,汪红华永远都不会忘记2015年的那个春节,程亚忠因病去世。亲人虽远去,但他留下来的油坊不能停,汪红华接过油坊生意。去年,汪红华右腿意外骨折。腿伤稍微恢复,她就一步一步撑着助推工具来到油坊。家里人劝她好好休息,她微微一笑,“我不过来看看,睡不好的。”

转瞬6年过去了,亚忠油坊依然保留着本来的面貌。榨油室里被榨干的油饼堆成一米多高,摘籽、筛籽、炒籽、碾粉、蒸粉、包饼、压榨、锤榨等10多道工序一个不少,古法技艺依然默默着被传承。

如今,程亚忠儿子程亨高已经接管了油坊。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因油坊升级改造问题,他和母亲产生矛盾。“摆菜籽的地方就应该摆菜籽,放机器的地方就应该放机器。你父亲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汪红华告诉儿子,我们尽量不能让这个古老的工艺失传,把菜籽油质量做好。最终还是儿子妥协。程亨高说:“我还是选择尊重母亲的想法,毕竟这个油坊是我父母一生的心血”。

木榨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个小小的木榨油坊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传承,成为当下的我们追溯历史、感受乡愁的一个窗口。(徐文卓/文 王成成/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