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了解这些像惊雷一般的革命事件,让心灵接受洗礼。”在东至县葛公镇中共徽州工委纪念馆,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徽州工委早期主要领导人大部分牺牲,但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迹,永载史册。
1931年,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潜山请水寨暴动失利后,部分共产党人来到皖南山区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他们的到来迅速点燃了皖南地区革命烈火。为了便于指导工作,由当时的代省委——芜湖中心县委批准,1931年11月中共徽州工委在红旗岭村雁落坡成立。
“中共徽州工委建立后,活跃在皖南和赣北的14个县党组织先后归其领导。”葛公镇党委委员张卫红介绍,徽州工委自1931年11月成立到1932年12月迁至歛县小练村攺为皖南特委,虽只历时年余,但影响深远。
为弘扬革命精神,加强革命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葛公镇投入100余万元于2020年底建成中共徽州工委纪念馆。该馆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室内有火矩厅、潮起潮落、英名永存、浩气长存、峰火连天、红色姚黄五个展厅。同时,出资修缮江墩十二烈士墓、红军洞,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基地。
“借助本地红色资源,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寻访革命遗址、邀请老党员讲解党的风雨历程、举办红歌演唱比赛等活动,传承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振兴乡村的前行动力。”张卫红表示,今年以来,到徽州工委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一拨接一拨,到目前累计已有近万人次。
初夏时节,地处东至县东部山区的葛公镇,满目葱茏,生机无限。
这个镇在抓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同时,聚力绿色发展,做强特色产业。
“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5.79%,部分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0%,林业用地面积32.9万亩,其中有林地26.5万亩。”葛公镇党委书记王磊告诉记者,各村利用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叶、油茶、食用菌、中草药、黄精、沃柑等特色林农产品。全镇现有8000亩茶叶、2600亩油茶、1000亩经果林,羊肚菌、黑木耳等食用菌年种植量达220万棒。
该镇桥联村村利用有关项目资金,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引进葛公菌种场负责人刘仙明来村投资,种植羊肚菌等收益大、见效快的食用菌。
“按市场价计算,新鲜的羊肚菌每公斤200元,风干的羊肚菌每公斤最低1200元,去年12月份,我们利用‘强村’项目50余万元建设37个羊肚菌大棚,占地15亩,亩均产值达到3万元。”桥联村村委会主任袁绍锋介绍,羊肚菌产业在带动村民务工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
“这片集体山场大约500亩,以前是荒山和茅草地,现在变成了油茶林和经果林。”在一处四面环山的山坳里,葛公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和对记者说,2017年种了250亩油茶,近两年又种了40优质茶叶、30亩杨梅和桃子,等油茶和水果进入丰产期,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
该镇悦民村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致力发展中药材和优质水果产业。村民孙文良流转本村150亩地种植中药材黄精;村民范仁权流转80亩地种植优质水果沃柑。
葛公镇是皖南山区有名的茶叶大镇。“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茶叶标准化种植,在茶叶深加工上做文章,打造‘仙寓神剑’、‘徽道茶’等特色茶叶品牌。”王磊告诉记者,全镇从事茶叶加工的企业(大户)48个,年加工量211万公斤,产值3720万元。同时,推进茶旅融合旅游体验区建设,依托茶园风光、雁落坡、古徽道、勿忘乡家庭农场等茶旅融合项目,打造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游玩于一体的精品休闲旅游线路。
“依托境内九天仙寓4A级风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实施‘旅游+茶叶+文化’战略,着力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建设。”王磊表示,通过持续努力,攻坚克难,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和特色农林产业,让更多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梦想。(安徽日报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