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西省浮梁县和鄱阳县交界的东至县木塔乡,境内群山连绵,景色优美,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又是革命老区。近年来,该乡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聚焦“红旅小镇”创建,开发文旅产业,同时做强茶叶等特色生态农业,让红土地焕发出新活力。
谷雨时节,正值茶叶采摘、加工旺季。木塔乡万亩青翠欲滴的茶园里,不时可见穿梭忙碌的茶农。绿树掩映的村庄里,木塔红军纪念馆、黎痕红色老街、富丰红军碉堡等红色景点,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景体验”的团队和游人不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闽浙皖赣省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红七军团和红十军曾到此休整、作战,又是皖赣边区红军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设有两家红军医院及枪械厂、制硝厂、红军草鞋基地等,1200多名革命先烈血洒这块热土。”木塔乡乡长胡松旺边介绍边带记者来到位于荣兴村的红军纪念馆。
馆前1600余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广场一尘不染,纪念馆主楼巍然耸立、庄严肃穆。馆长苏晓东告诉记者,纪念馆景区原为“利安乡政府”机关所在地,利安乡并入木塔乡10多年后,原办公楼成了危房。2018年底木塔乡确立了创建“红旅小镇”战略目标,利用这块闲置土地新建了红军纪念馆,工程投资800多万元,于2019年7月1日建成开馆。该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计为两层,有序厅、4个展厅、多功能室等,现为国家3A级景区。
在红军纪念馆的二楼2号厅,讲解员虞倩正在为一个团队介绍展柜中的一本苏维埃政府列宁小学语文课本。“苏维埃时期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苏区纸张奇缺,但为了保证工农子弟得到免费的文化教育,苏维埃政府还是用最大努力编印了部分红色课本,同时到白区购进部分通用课本。但苏区沦陷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销毁苏维埃文化物品,再加上近百年风侵雨蚀,现在苏维埃红色课本已相当难得,十分珍贵。”虞倩介绍,目前红军纪念馆共展出苏维埃文物1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红色文物20多件;这些革命文物凝结着伟大革命精神,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革命老区,红色土地,打造‘红旅小镇’首先要把红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胡松旺告诉记者,在建好红军纪念馆的同时,乡里修缮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黎痕和白泥指挥部旧址、皖赣特委旧址、黎痕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秋浦县委书记曹光前烈士故居;修复了黎痕烈士就义处、木塔口西山红军战壕、大田祝家红色广场、曹胡红军会址、郑冬田烈士墓园、富丰红军碉堡;维修了四座烈士陵园。
美丽乡村,文化为魂。近几年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木塔乡注重“内外兼修”,通过整体规划、集中打造,着力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以苏村村为中心的1000多苏氏居民是苏东坡的后人,为纪念“三苏”,弘扬苏氏家风,富裕起来的村民在乡贤苏昌华等人牵头组织下,捐资近200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3000余平方米、以“苏氏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东坡文化园”。
“这个文化园集苏氏家风、‘三苏’文学作品研究、栲溪苏氏历代文物展示于一体,突出优秀文化传承、旅游参观功能。”苏昌华介绍,此举也得到了乡村及县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待布展后预计在今年“国庆”前后开园。
在木塔乡,文化类展馆还有大田村“江南农具博物馆”。此外,当地还打造了横山红豆杉古树群、传统古村落木塔口盛际古石拱桥、苏轼曾孙苏让墓园等人文景点,并活跃极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省级非遗“鸡公调”、“平安草龙灯”定期展演;业余黄梅戏剧团、话剧团演出以及十番锣鼓、红歌合唱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木塔乡一手抓文旅产业开发,一手抓特色农业做强。
茶叶是该乡畲狮村的主导产业,现有茶园1300余亩,历史荒茶800余亩。在脱贫攻坚中,畲狮村从振兴茶产业入手,鼓励村里能人、引进两家公司办起了5家茶叶加工厂,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创建了“白梅花尖”、“畲狮玄月”等品牌。在该村盛家茶厂,正在卖茶叶鲜草的茶农盛祥红高兴地说:“我家3亩多茶园,预计今年可收入2万多元。”
“作为农业大乡,我们在特色农业发展上一直倾力不懈。推动2万亩茶叶、油茶产业上台阶,并逐步扩大林果、食用菌、土猪等特色种养业规模。”该乡党委书记陈大圣表示,坐落本乡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天鹅茶业公司定位生产中高端茶,每年有70%以上的茶叶销往上海、杭州和广州等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在“天鹅茶业”引领和带动下,全乡茶产业逐步走上了“生态化、集约化、品牌化”之路,目前已有大小茶企42家,茶叶产值由2015年的1100多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3300余万元。
“我们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继续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推进产业强乡行稳致远。”陈大圣表示。(通讯员 汪有民 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