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方兴未艾。记者从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获悉,该所和全省各地积极合作,研发出一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仅解决了一系列难题,而且让农产品效益大幅增加。
改造设施减少损失
“以前我们种植出来的生姜因为保存方式和设施不科学,每年生姜保质期只有四五个月,看到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生姜卖不上高价,我们感到很痛心。”舒城县谷瑞农业公司负责人丁思年常年从事生姜种植销售,每年都要销售数百万斤生姜。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只知道种植,忽视贮存和加工,而每年因为保存不当,很多生姜在市场价最低的时候上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得知丁思年的苦恼后,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江舰立即组织团队,和丁思年共同攻关,终于解决了难题。“我们发现这家公司以前保存生姜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挖洞贮存,因为湿度、温度控制不准,所以生姜保质期很短。”该所果蔬加工室主任杨松说,科研团队帮助这家公司设计了现代化贮存设施,大大延长了生姜的保质期,让公司和农户都减少了损失。“自从采用新的贮存设施后,我们每年几百万斤生姜霉变率大幅度降低,而且可以好几年都不会变质。”丁思年告诉记者,这让他有了进一步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和丁思年一样,歙县一家从事豆制品加工的老板凌建年以前也是面临困难,如果不是专家帮助他,可能早就经营不下去了。“业内人士都知道豆制品加工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污染,因为大豆在加工的过程中会有黄浆水排放,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凌建年说,以往自己不重视污染处理,周边群众意见很大,多次被当地环保部门批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主动找到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程江华带领团队来到加工厂,经过长达数月的攻关,终于解决了污染难题。专家团队不仅帮助他重新设计了污染处理设备,而且让黄浆水再次加工,成为养猪的饲料,变废为宝。“黄浆水变成养猪的饲料,每年让我减少污染处理费用近20万元。”凌建年说,污染问题解决后,他就有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以后还要研发更多的产品投入市场。
让农产品提高价值
刘盛铭是滁州市南谯区一家农业企业的负责人,该企业长期从事滁菊种植和销售。“我们有种植基地1000余亩,每年光自己的基地就要生产干菊花近30万斤。”她告诉记者,每亩近300斤干菊花适合泡茶的上等花只有100斤左右,而剩下来的次等菊花市场价格并不高。为了让这些次等菊花升值,刘盛铭找到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经过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后,提出上马滁菊酸奶和蒸汽眼罩项目。“由于菊花具有明目的药用价值,蒸汽眼罩上市后大受欢迎,目前每年可以销售10万盒,产值近500万元。”刘盛铭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滁菊酸奶项目就要投入运营,预计每年会解决上千亩菊花的出路。“以往次等菊花每斤10元,而经过深加工后,每斤可以增值50多元,大大提高了价值,也让我们有信心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种植菊花致富。”
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逐渐提高,如何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也成为诸多农业企业的共识。“我们过去做的鲜切姜由于技术落后,送到超市和酒店里,两天就变色了,消费者不愿意购买。”丁思年说,鲜切姜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不宜保鲜,如果不解决这一难题,鲜切姜的市场就很难开拓。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鲜切姜的保鲜期长达五六天,让他的产品获得商家好评。
紧扣产业需求做文章
江舰告诉记者,这几年,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积极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和合作社,示范推广新技术近30项。下一步要结合我省皖南、江淮、皖北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加工产业现状,围绕原料优势、升级加工技术层次,解决副产物废弃物污染环境、提高产品品质,将特色资源打造成为特色产业,推动形成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该所将加大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集成,着力突破一批产地初加工、冷链与物流、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营养健康、质量安全保障等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集成创新一批生态循环种养加、生物发酵、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模式,集成应用一批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储运等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让成果迅速落地,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剑”。(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