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省政府公开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4月2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就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改革等问题答记者问,详细解读省委一号文件,介绍“十四五”期间促进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在发布会上表示,从我省看,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最充足的底气依然在农村,必须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今年要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45万亩,产量继续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卢仕仁介绍,目前,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占全国10%以上,4家种子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0强。“下一步要建设一批省级农作物、畜禽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他同时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今年我省将新建500万亩高标准农田,比去年增加120万亩,亩均财政投资也由去年的1500元提高到2250元。”
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主要是“三让三有”:让普通农户有钱挣,稳定种粮农民补贴,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推进“按图索粮”,让种粮有合理收益;让经营主体有奔头,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支持引导他们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让产粮大县有实惠,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适当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
“十四五”时期,安徽将如何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对此,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介绍,省委一号文件对今年乃至“十四五”时期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我省将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好天长市、旌德县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
此外,还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稳慎推进滁州市整市和金寨县、泗县、东至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范围。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今年要新增集体经济强村150个以上。另外,还将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加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培育引进,鼓励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通过“三变”改革形式建设,探索完善“保底收益+分红”等收益分配方式,今年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要达到70%以上。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十四五”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王华介绍,下一步,我省将挖潜力、拓渠道、增新源,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力争到“十四五”末,农民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工资性收入方面,着力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扩大本地就业岗位,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经营性收入方面,着力完善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推广“培养能人、培育产业”试点经验。
在财产性收入方面,着力深化农村改革,稳慎推进滁州市整市和金寨县、泗县、东至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范围,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探索完善“保底收益+分红”等收益分配方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在转移性收入方面,着力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程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