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萧龙士(1889—1990),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人,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名誉主席、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常委。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萧龙士之子、著名画家萧承震深情回忆起父亲参与淮海战役支前的故事,介绍了父亲两幅名画的创作过程及蕴涵的寓意,现刊出画作及忆文,以飨读者。
1948年的“淮海战役”从我们的家乡萧县开打后,记得那时的“官道”上天天过队伍,有扛着枪的,肩挑车拉的,车上站着的……一眼看不到头。
有几次,解放军和国民党的军队在我们村遭遇,激烈交战。再以后,我们这里平静了,解放军的队伍都打到南边去了,轰隆轰隆的枪炮声也越来越远。随后,庄子上就来了不少推车子的队伍,老百姓叫他们为“红车队”。他们推着独轮车,一人驾车,一人在前边拉。架上两端载物,走起来吱扭吱扭地响。那是从山东招来或自愿为解放军送军粮的民工队伍。他们推车非常辛苦,一路跋山涉水,路高低不平,有时还有敌机的扫射。
“红车队”在我们家驻扎过几拨,他们烧锅做饭,多是从山东和东北拉来的小米、高粱,煮好盛在木制的小碗里,有时还给我们盛一碗,真香!有时他们吃一半,突然有命令下来,就草草收拾赶路,剩下的都给了房东,孩子们抢着吃的情景,至今不忘。
父亲那会儿也在做着支前工作,整天和当地的县区干部筹备军粮及物资,家里天天有人进进出出。后来才知道,我们家的后院做过解放军的秘密联络处。
淮海战役结束,父亲忆起民工支前的感人情景,精心创作了一幅以支前为内容的水墨画,记录了这段历史。他在画上的题字是:“人民的功绩,淮海战役支前,1950年龙士记。”1972年又补记:“49年冬支援淮海战役实况,龙士八十三岁题记。”
父亲热爱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一些贡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兴奋异常,提笔挥写了《皆大欢喜》荷花图。满纸荷花怒放,红白兼有。红花象征着全国人民欢庆、喜悦、振奋的心情;白花象征着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清廉献身的伟大精神。热烈与清廉的画面表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欣欣向荣,定能建设一个国富民强的新中国。命名《皆大欢喜》,可歌可庆。
《支前》和《皆大欢喜》是艺术品也是历史文献,两幅作品已由家人捐献给筹建的“萧龙士艺术馆”,待开放之日供大众观览。(萧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