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草沟镇地处唐河与沱河交汇处,受自然条件制约,辖区内沿河各村地势较为低洼,部分贫困户居住条件落后,即使通过危房改造等措施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易地扶贫搬迁成了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让哪些人享受这项政策,成了摆在镇村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为了把这项政策落实好,草沟镇组织镇村干部认真学习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关政策文件,掌握政策要义,熟悉工作程序,明确工作纪律。为了精准核实搬迁对象,各村对申请搬迁户“户户到、户户查”,对家庭情况、子女情况、收入情况、房车情况进行一一核验。在此基础上,各村还召开村民小组会、群众代表会,民主评议并进行公示,确保每一户易地搬迁户精准合规,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搬出去不是目的,让贫困户稳得住才是硬道理。贫困人口搬迁后,面临着生活习惯、子女上学等各方面考验。为此,草沟镇各村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动有条件的党员干部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对易地搬迁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重点帮助贫困户解决搬迁后自来水、用电、燃气和网络等各种生活难题,教给贫困户小区生活中物业管理、环境卫生、邻里相处等常识,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搬迁户都能够找到致富门路,草沟镇通过引导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有条件家庭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等方式,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通过大力宣传产业奖补政策,组织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让35个易地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41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了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帮助他们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王楼村王宝龙户,2017年搬迁后一度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因为没有技术,找工作时屡屡碰壁。村里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新家在学校附近,就建议其妻子在学校、公园门口卖儿童玩具,既有时间照顾孩子,也能增加收入。看到他们没有经验,还积极帮助其确定进货品种、联系进货渠道。现在靠着小小的玩具摊,王宝龙的妻子每天收入稳定在100元以上。除此之外,村里还安排王宝龙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学成后他在自家承包地上种植了两亩梨树,发展特色种植。2018年,王宝龙一家顺利脱贫。
“通过实施一系列帮扶举措,不仅让群众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恶劣环境,住上了干净、敞亮、安全的楼房,还能通过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开展技能培训和发展集体经济,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收获稳稳的幸福。”草沟镇党委副书记钟志介绍说。(姚森)(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