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萧县张庄寨镇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下“绣花功夫”抓党建强堡垒,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强学习促实干,涵养“绣花精神”。以各党支部学习为“龙头”,坚持以学促做、学用结合,不断激发党员群众的学习热情。聚焦理论学习。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应知应会测试、“党课开讲啦”、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学思践悟,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紧扣实际学。支部书记、党员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党的建设中表现突出的“身边榜样”等讲党课,推动党课融入日常、做在经常,贴近实际、取得实效。结合为党支部联系点、为民服务送到家、走访等工作制度,支部书记带头,镇班子成员、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后备干部等深入群众广纳社情民意,千方百计解决百姓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创新载体学。打造“互联网+支部党建”新模式,充分利用各党支部党建工作微信群,督促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及时下载使用智慧党建、学习强国等APP,组织线上收看专题片、廉政准则教育课等,同时结合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内容,组织党员在线分享经验、畅谈体会,全面提升学习覆盖面、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党支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抓队伍提素质,培育绣花匠人。建强“领头雁”队伍。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好的典型和骨干,真正把政治素质硬、专业技能强、群众威信高、热爱并熟悉党务工作的人才选配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抓好党支部书记的日常培养和锻炼,不断增强党支部书记把握大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全镇先后选派3名优秀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党总支书记,吸纳25名新进村“两委”干部,对于后进村的“两委”班子全部大换血,全面夯实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基础。选优骨干力量。依托党群服务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等阵地,组织镇班子成员、驻村队员、第一书记,邀请专家学者到对全体村民进行轮训,择优聘请村民担任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为民服务送到家“三支队伍”作用,以骨干带动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注入人才动能。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情感纽带,让更多人才汇聚到农村,展现新作为。武楼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张长坦扩建了皖豫藤艺编织厂,带动50余户村民(其中贫困人口20余人,残疾人3人)在家门口就业。张庄寨村妇女创业者张书兰成立以种植桃树为主的合作社,带动120人就业,其中带动16户贫困户土地入股每年每亩分红1000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50余人来园务工。
立规范树标准,用好绣花工具。用机制“强化”制度规范。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组织生活、党员管理、考评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作用,强化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效能,发挥党组织在农村一切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用机制“升级”服务阵地。通过健全党群服务中心轮值制,由村“两委”成员、驻村队员、后备干部等带头开展轮岗轮值,从而带动一批骨干先锋,开展一批服务活动,形成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为民”服务清单,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用机制“拓展”民主渠道。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形成定期公开制度,公开财务收支、工作动态等,全村村民均可通过公示栏实时了解和监督村级党建、村务管理的大小事,提高了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找亮点创特色,打造绣花成品。打造特色主导产业。把养殖、种植等产业脱贫作为主支撑,积极构建“村集体+托管服务组织+农户”托管服务新模式,采取“扶贫工厂(公司)+合作社+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的帮扶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种养专业合作社(基地),重点打造设施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武楼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洪河村水果种植基地等,带动600余名贫困群众创业增收,实现了产业脱贫。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在镇区及16个村设置文明宣传栏,将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文明村镇创建等内容通过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群众,夯实核心价值观阵地建设。扎实推进最美家庭、宿州好人、萧县好人等创评活动,先后涌现出雷丽、王素玲等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典型,王衍庄村王素玲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荣誉,助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镇土地上生根发芽,提升了村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引领了乡风文明。营造和谐生态环境。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乡村风貌提升、宅前屋后环境整治等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对美好乡村环境的向往。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农村道路、水利、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发展,总长度157公里的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和最后一公里村内道路工程全部完工,切实做到把乡村美景、财富和希望带到村民群众身边。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以党建+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党员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收集反馈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处理,提高了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服务的能力;以党建+文化展示村规民约、文明新风等内容,宣传传统文化,不断加强村级文明建设;以党建+法治推动党建工作与法治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居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人人参与乡村治理、共享幸福家园”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农村发展活力。(王姿涵)(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