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潘集区潘集镇由于历史原因,境内采煤造成的沉陷区面积较大,多年从事养殖水产的李伟利用沉陷区大力开展养殖,经过三四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建成年产500万斤商品鱼和两亿尾鱼苗的大型水产养殖场,让昔日的沉陷区变成如今的“聚宝盆”。
因地制宜发展水产
“我们这里过去是采煤区域,由于长期采煤,造成沉陷区超万亩。”1月15日,记者来到淮南市潘集区潘集镇伟润水产养殖场,李伟正在为春节后的繁育鱼苗忙碌着。他带着记者进入养殖区域,每个养殖池塘约有一亩左右,每个池塘都有一个循环水设备,在机器的带动下,池塘里的水不停流动,非常清澈。“我这个设备是很先进的,每亩水面年产3000多斤鲈鱼没有问题。”
据李伟介绍,2017年他创办淮南市伟润水产合作社,流转潘集镇夏圩村沉陷水面1500亩,大规模开展挖深填浅复垦,先后投入资金2800万元,成为沿淮区域知名的水产养殖企业和种苗繁育中心。现已建成生态水库700亩,标准化池塘680亩,工厂化养殖设施1500平方米。“俺养殖的主要是鲈鱼和鳜鱼,这几年价格比较好,每亩利润最少1万元。”李伟告诉记者,以鲈鱼养殖为例,每亩投入鱼苗3000尾左右,成本在4500元,加上饲料、人工成本、每亩总投入约2.4万元,目前鲈鱼市场批发价格是每斤12元,去掉成本,利润大约为1.2万元。
鳜鱼和鲈鱼对水质要求高,李伟在学习考察外地养殖经验后,对养殖水面进行整理。他告诉记者,沉陷区水面下很杂乱,有房子、树木、沟渠等,要进行养殖的话,肯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干了大约半年时间,他才把这块沉陷区水面整理成近1500亩的精养水面和大型池塘。
拓宽创新发展之路
沉陷区水面养殖有其自身特点,有的地方水深达十几米,捕捞起来不易,所以沉陷区养鱼产量少,利用率低。李伟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用网箱精养鳜鱼,易管理,好捕捞。沉陷区大水面,网箱得使用浮筒,用固定在浮筒上的钢架支撑网箱,做成5米×6米、深2.5米的网箱,一组40个。这样的网箱好处是不怕暴雨发大水,网箱可随浮筒水涨船高,周边栓上绳子,起风也刮不跑。
经过2020年的新冠疫情和汛情考验,李伟深刻认识到传统水产养殖抗风险能力薄弱,受市场影响较大。他决定要创新发展,在鱼苗繁育上下功夫。2020年下半年,他投资100万元建成良种繁育厂房,新建智能温控标苗池1000平方米,种苗繁育、亲鱼培育实现全年不间断。李伟和记者一起走进温室鱼苗车间,在每个鱼苗池中,记者都看到密密麻麻、小如蝌蚪的鱼苗。“俺这里一年产出鲈鱼、鳜鱼鱼苗两亿尾以上,现在鱼苗价格特别高,利润也是很可观。”
除此以外,李伟还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与黄山市某食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探索鳜鱼、鲈鱼深加工方向,着力打造臭鳜鱼、臭鲈鱼等产品。前期采用异地代加工模式,根据市场反应逐步推进自加工,稳步实现水产养殖“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今年夏季,这些产品就会大量上市,会进一步增加产值。”
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2017年以来,伟润水产合作社与当地夏圩村、赵前村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务工、水面流转、参与发展等方式累计带动贫困户115户,增加贫困户收入25万元。来自凤台县的养殖户崔学成在潘集区承包水面100多亩,过去一直以养殖普通家鱼为主,效益偏低。2018年,在李伟的劝说下,他开始养殖鲈鱼,鱼苗、技术、饲料都由李伟提供,经过一两年的发展,如今每年产出鲈鱼十几万斤,利润高达40万元。
“下一步,我们要扩大鱼苗的繁育能力,争取把更好的鱼苗提供给农户养殖,然后回收商品鱼,做好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李伟说,他也要推广自己的模式给更多的采煤沉陷区,让更多的养殖户获利。(安徽日报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刘刚 实习生 张国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