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扶贫队长赵道彩:“驻”在群众心中的“大人物”
来源: 2020-12-28 16:07:56 责编: 何雪峰 胡明兵 张波

安徽日报

“音调高,嗓门粗,咱村来了个‘大人物’;东家长,西家短,大事小事他都管......”,灯火通明的村内文化广场上,泗县大庄镇朝阳村村民刘伟新编了一段大鼓《大人物》引来群众围观,惹的一阵哈哈大笑。一提到这事儿,老刘就笑开了花。

老刘大鼓书里唱的“大人物”,就是群众口中的“老赵”,大庄镇朝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赵道彩。自2017年5月驻村以来,好胜要强的他,始终践行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的“三不”原则,争分夺秒,苦干实干,不仅带领全村贫困户顺利脱了贫,更让这个原本落后的村庄彻底改换了模样。

朝阳村位于泗县北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63户409人,贫困发生率8.43%,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庄,“靠天吃饭”是大部分家庭的真实写照。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到任后,“精准”就成了老赵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方面,他详细制订了工作和考核标准,明确包片、包组、包户干部责任,召开扶贫工作业务培训例会,召开一般群众宣讲会......凝心聚力,不让一人成为扶贫工作“局外人”。另一方面,他自己带头,拉着村书记、包片干部、扶贫专干、扶贫小组长等人,组成“五人核查组”,不分昼夜、逐户逐人整理档案,不仅解决了基础信息反复修改反复错误的“老大难”问题,还在实践中完成了对村组干部扶贫业务的进一步培训。由于培训太多,老赵的嗓音哑了,嗓门大了,但他与干部群众的距离也一点点被拉近。通过朝夕相处,“大嗓门”的老赵赢得了全村上下的信任,一时间,不愿干、不会干的被动局面被慢慢扭转,换来的是全村上下人人懂扶贫、人人干扶贫、人人比扶贫的新气象。

 微信截图_20201228160701 

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在老赵看来,脱贫后,防范返贫和巩固成效同样十分重要,丝毫不能大意。在他的要求和带领下,每周跑一遍所有贫困户成了他和村组干部约定俗成的习惯。谁家的自来水坏了,谁家的老人要看病,谁家的土地还没有耕种......无论大事小事,总有他们的身影。在群众眼中,这位“爱操心的赵队长”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每一天,赵队长都要在村里转悠好几趟,看见谁都要聊一会,我们有啥困难都愿意给他说,管用!”,脱贫户王绍珍说。

王大娘家中2口人,孩子还在上大学,这些年不但脱了贫,日子还挺宽裕。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自家8亩地种植大青豆和小麦,正常年份能收入近2万元;两口人低保9000多元;光伏发电分红和特色种植奖共补4000元;本人在村里安排的公益岗位每月300元……两人年收入有数万元。

像王大娘一样,如今,朝阳村每一户贫困户都实现了稳定脱贫,每一户都有自己的保障。

在稳定脱贫成效之后,如何增加贫困户收入又成了老赵的“心头病”。为此,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凡是有劳力的贫困户,他都记在本子上,寻找各种机会帮人介绍工作;需要照顾家庭、出不了门的,他鼓励村民从事手工编制、公益性岗位、临时杂工等;对一些种植户,他又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如今,朝阳村148名贫困劳动力中稳定务工126人,培训创业11人,公益性岗位27人,几户家家都有特色种养产业,基本实现“户有致富途径,人有一技之长”。

驻村三年多,在老赵的带领下。朝阳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大改变。如今,吃饱穿暖早已不是发愁事,村里不仅新修了道路53条、新建路灯260盏、新建公厕25个,还扩建了小学、改造了村卫生室、建了文化广场、搬进了安置小区……每每谈到这些变化,老赵都笑得合不拢嘴:“只要能给村里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我们扶贫人的日子就有滋有味、无怨无悔。”( 姚三洋)(安徽日报驻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