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遍地菊花富农家
来源: 冯长福 杨金梅 2020-12-24 22:19:51 责编: 喻寒松


隆冬时节,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鲜切花基地里,绿丛中朵朵菊花含苞待放,阵阵清香悄然袭来。几位村民穿梭于花丛中,细心地替菊花疏蕾。与菊花基地“隔地相望”的是菊花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为菊花筛选分级、分拣包装……忙碌而有序。

“前些年,家里的几亩土地一直种植水稻,收入不多。自从将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种菊花后,每年除了得到1000多元的土地租金外,还可以到基地务工,每天工资70元左右。”今年49岁的黄梅村虎形组脱贫户张五明乐呵呵地说。

2019年初,黄梅村“两委”干部前往安徽宣城、东至和浙江桐乡等地考察“取经”,决定发展菊花产业,成立了安庆市七彩黄梅菊花合作社,采取“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杭白菊种植和加工技术,并与浙江桐乡一家企业签了杭白菊销售订单;利用230万产业扶贫资金,建起菊花种植基地1000亩和菊花加工车间一座,吸纳本村及周边村400多人就业。小小菊花,敲开了致富门路。当年仅菊花产业,就给村集体经济增收51.8万元,给村民增加务工收入79万元。

千亩菊花蔚成“花海”,这千亩土地又是如何“集中”起来的?时间回到2013年。这一年,黄梅村“两委”决定将全村37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村委会统一管理,由村委会统一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包,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业效益。

微信图片2

按照这一发展模式,村“两委”四处招商引资,经过多年努力,引进了水果采摘类现代农业企业3个,建立以葡萄为主的水果种植基地800多亩。引导返乡创业的村民成立家庭农场,有3个家庭农场种植优质水稻,1个家庭农场种植苗木花卉,共计承包经营土地2900亩。“其中1000亩地由于田块小、坡度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加上缺水易旱,种植水稻效益偏低,家庭农场不愿再经营了。咋办?村里决定改种经济作物,经过外出考察和市场调研,最后选中了菊花产业。”黄梅村党总支书记张国文介绍。

微信图片3

“七彩黄梅菊花合作社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下属单位,自主经营,风险自担。”张国文告诉记者,2018年黄梅村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里资源、资产、资金进行全面清查登记后,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闲置房屋、废弃场地和土地等资产,折算成4400股份(其中30股为扶贫股),村民变为“股东”,让“人人有份”名变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对200余亩废弃坑塘进行了复垦改造,再发包给大户经营,既盘活了资源,又给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通过用好优势资源、开发“沉睡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去年黄梅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3.6万元,1095户农户获得分红30万元。

微信图片1

今年9月,不断寻找商机的黄梅村,瞄准了安庆市鲜切花产业空白点,新建占地5亩的智能温控大棚,致力发展菊花鲜切花项目。“一年可种两季菊花一季小米椒,每季菊花20万株,头一季反季节菊花预计收入可达20万元。”张国文介绍,村里与江苏徐州一家企业签了鲜切花出口日本订单,还与市区相关协会达成战略合作,拓展鲜切花销售渠道。

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满地菊花扮美村庄。“近几年来,各地掀起了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新风。清明节前后,很多城乡居民都选择到花店买点鲜花,生态祭扫。这就使得以菊花为代表的鲜花市场热了起来。”张国文表示,种植鲜花不仅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也将有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安徽日报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杨金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