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泗县:昔日贫困村 今朝变了样
来源: 2020-12-23 12:49:33 责编: 安徽党媒云

安徽日报

泗县山头镇惠庙村是典型的贫困村,这里以前村庄环境卫生差,群众行路难、住房难,安全饮水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14年,惠庙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4户60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1.3%。

如今的惠庙村,光伏发电、蔬菜大棚、特色经果林多项产业越办越红火,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民们的幸福感不断增强。2017年,惠庙村顺利退出贫困序列。

        打通脱贫路 提升村庄颜值

要想富,先修路。出列后,惠庙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探索。整合资金,对全村交通、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提升。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乡村振兴的敲门砖。”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良宏说,补齐短板后,村民们再也没有淌过泥水路,缺过安全饮用水,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了村里老少爷们休闲放松的一处“宝地”。此外,该村还进行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省级森林村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成功变身富民资本。惠庙村的赤山以红砂土为主,土层厚,土质好,有机质含量高,特别适宜果林生长。经申报,惠庙村顺利获批资金198万元,建成了180亩经果林综合种养基地。

“180亩黄桃树苗去年都栽上了,去年我这在林下散养了3000只鸡1600只鸭,养鸡挣了至少15万,鸭子少一些,也得有5万,等到桃子挂果就更有盼头啦!”端上生态饭碗,赤山经果林综合种养基地承包人贺宣双一边忙着浇灌这些“金苗苗”,一边美滋滋地说:“去年到现在60多个村民先后在这里实现就业,我要带着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念活土地经 激发脱贫干劲

惠庙村人多田少,缺少支柱产业,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和养殖,2014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我们村在两省四县的交界处,位置偏,基础差,村民们的思想还很保守。”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良宏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非常低,为了拓宽发展路径,工作队决心用好农校对接“定向订购”平台,积极引导贫困户调整生产结构,以家庭为单位发展高效增收产业。

“学校要啥我就提供啥,都是上门收购,我们少操心,一年怎么也能挣个两三万块!”精心喂养的22只肉羊年底出栏,预计可达2万元,算算今年的收入账,贫困户周修成喜笑颜开。如何用两年的时间,从帮扶对象变成脱贫致富典型,周修成直言,是“一户一策”特色种养计划给他鼓足了劲儿。

“我们当地的种养殖,多数是自发的、小规模的,应对市场风险能力非常差。”合肥学院选派到惠庙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刘良宏说,学校让出部分后勤市场收购扶贫点农产品,以订单式生产,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和种养补贴,保障农户利益,使之扶得起、立得住、走得远。

每年春季,村里都会召开特色种养动员会,对接合肥学院消费需求签订供销订单,让贫困户一年农事“早安排”、政策奖补“早知晓”、帮扶措施“早知道”。两年来,驻村工作队借助合肥学院与泗县的“农校对接”平台,累计下单收购贫困户冬瓜、南瓜、土豆、莴笋、胡萝卜等各类蔬菜36.22吨、羊50多只,支付收购款18.97万元、贴补种苗款9.58万元。

       劲吹文明风 齐心奔小康

近年来,惠庙村把培育文明乡风作为脱贫攻坚的内涵支撑,筑牢乡村振兴的“软件基础”,积极开展“五面红旗村”“十佳文明户”“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补齐“精神短板”,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大地,让村民们物质和精神双富足。

“以前我们村真是要啥啥没有,现在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这个心情是写在脸上的。”中午时分,村民柏立传还在房前屋后收拾着卫生,门东侧“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被擦得锃亮。“脱贫之后,样样都想好,我家现在是七星,必须要积极争创十星!”

该村的“十星级文明户”由爱党爱国星、遵规守法星、孝敬老人星、教育子女星、邻里和睦星、干净卫生星、诚实守信星、勤劳致富星、热爱公益星、移风易俗星十项内容构成。经农户申请、各村民小组初评、村“两委会”复评,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并公示,该村先后评选6-9星级文明户共75户。

“‘十星级文明户’动态创评,在群众中形成了以得星为荣,丢星为耻的浓厚氛围,这75户为大伙儿树立了榜样,营造了健康向上、和谐良好的淳朴民风,更推动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谈起村里今后的发展方向,刘良宏充满了信心,“下一步,我们将筑巢引凤,深挖资源潜力,将富民项目做得更实。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杨秋秋)(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