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郎溪县:实施五大工程 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 马倩倩 2020-12-04 10:09:28 责编: 喻寒松

安徽党媒云1

近年来,郎溪县大力实施“五大振兴工程”,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努力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转型,确保实现“十四五”规划衔接打好基础。

抓好“产业振兴工程”  推进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

该县坚持以振兴产业为基础,培育做大贫困村产业扶贫基地,健全巩固“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机制,做大做强再生稻、黄茶、蓝莓、油茶、水产、苗木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工程,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逐步健全稳定的带贫减贫机制,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引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5年,凌笪乡下吴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成白茶产业园扶贫基地,现种植面积达到250亩,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能达到30多万元,带动该村村民就业25户30人,其中贫困户8户10人。2019年初,下吴村将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投入到凌笪乡永辰茶叶种植家庭农场进行折股量化,以每股20元折算成10000股,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确定分配比例,向无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人口倾斜,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红利。下吴村通过走“基地+贫困户+资产收益分红”的扶贫模式,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带领贫困户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附近村民进行种植,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摘掉“贫困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助推村民早日增收致富。

抓细“人才振兴工程”  推进从扶贫队伍到人才振兴的有效衔接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保障至关重要。近年来,该县着力强化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持续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专项行动,重点培育致富带头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支撑。

来自飞鲤镇新法村的章昌平,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他不仅是开拓创新改造低洼田的“致富能手”,也是带领大伙儿共同奔小康的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飞鲤镇新法村由于地势低洼,每年到汛期,稻田受水灾困扰。看见家门口大片荒滩没人用,荒着可惜,章昌平开始组织引导当地村民在低洼田里养殖河蟹、龙虾、青虾等特种水产,引进了“一稻一虾”的稻虾连作种养模式,搞起了特色水产和高效种植。

2017年,章昌平成立了幸飞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该合作社已建成6548亩稻虾种养示范点,带动周边参与稻虾种养的农户382户,其中贫困户28户,平均每户5.76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致富,走供给侧改革,融合发展“一二三”复合产业的现代农业道路,打造集龙虾育苗、养殖、销售、以及套种水稻为一体的龙虾主题农业示范点,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助农增收。该合作社在特种水产苗种引进、养殖技术培训、养殖新技术推广、特种水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全县养殖户提供“产、供、销”贴心服务,在苗种培育引进、养殖人员培训、养殖塘口技术指导、产品外销等环节靠前服务,成为养殖户的领航人,着力打造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水产养殖大户,推动郎溪本地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增加效益。

抓深“文化振兴工程” 推进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

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结合起来。近年来,该县持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涛城镇长乐铺村是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这里不仅是革命抗日根据地,更有着悠久的非遗文化“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历史,素有“戏曲之乡”之名。在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下,近年,该村成立了该县首个村级文化艺术展示馆。馆内陈列着来自郎溪画家之手的精美画作、漂亮的玉器瓷器和精致的皖南花鼓戏戏服,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展示在大众的眼前。

长乐铺文化艺术展示馆的建设,不仅是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鲜活体现,更让文化春风吹进万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

抓实“生态振兴工程”  推进从生态扶贫到生态振兴的有效衔接

该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集镇整治,通过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全面清除“脏、乱、差”现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凌笪乡下吴村罗市村民组地处皖苏边界,交通便利,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为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更好地快速对接苏南。2019年3月,罗市村民组被确定为全省“315”品牌村建设点,致力于打造4.0版本的精品美丽乡村。工程总投资约4840万元,共实施“四好农村路”、村庄道路“户户通”、弱电入地及污水管网、人居环境整治、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16个项目的建设。现如今的罗市村,粉墙黛瓦、农田环绕、茶园飘香,美如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健全,村庄内建有公共厕所2座,2处停车场,1个乡村大舞台,排水明渠和污水管网连接整个村庄,村庄内所有民居实施外墙立面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也借助美丽乡村开发乡村旅游的契机,发展农家乐,通过实施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农户+村组+企业=入股分红”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业。环罗市“四好农村路”起点于溧阳1号公路,环绕罗市再连接溧阳1号公路,村里沿线种植约1000多亩茶叶,带动25户贫困户就业,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该村还将3000多亩集体林场开发成旅游观光的生态茶园,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抓牢“组织振兴工程”  推进从组织建设到组织振兴的有效衔接

该县以实施“五基五力”行动计划和“五聚焦五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行基层党建“品牌化”工程。采取“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农业龙头企业”等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凌笪乡侯村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凝聚党组织力量,因地制宜创建党建品牌,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帮友工作室”,为助推脱贫攻坚提供了平台支撑。该工作室作为党建领航扶贫加油站、茶叶技能培训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脱贫攻坚主战场等特色阵地予以打造。

帮友工作室墙上张贴着党建制度、领袖关于党建、扶贫工作方面的指示精神,房间配有会议桌椅,可展开学习培训活动;中间正厅房间墙上张贴着脱贫攻坚结对帮扶情况以及党建、扶贫各类制度,展柜上陈列着大千生态茶叶产品、侯村蜜枣、侯村大米等农林特产。西边房间的主题为“扶贫加油站”,配置党员和贫困户档案资料柜、党员帮扶日志等,设置立体书柜,供党员、贫困户和群众前来学习。

在该村的白茶产业园扶贫基地,片片白茶地头竖立着一块块鲜红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的标识牌,帮扶党员也经常到贫困户家里与他们亲切交谈,发挥优秀党员的标杆作用,落实了党员结对帮扶措施,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政策服务,引导他们树立自主脱贫的意识。

帮友工作室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党员+服务”带动模式,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马倩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