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裕安区王拐村:芦笋种植铺就产业致富路
来源: 李立胜 冯杨 2020-11-27 10:15:57 责编: 纵强 许梦源 张波

微信图片_20201126130119


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大棚内芦笋绿意氤氲,大棚外露天种植的芦笋随风摇曳……日前,笔者在六安市裕安区单王乡王拐村百亩芦笋扶贫产业基地内,看到大棚芦笋和露天种植芦笋接连成片、绿意盎然,小小芦笋逐渐成为这个昔日贫困村的“摇钱菜”。

图片1

走进王拐村百亩芦笋扶贫产业基地一座大棚,一米多高的芦笋长势喜人。今年69岁的尹之虎正和同伴在大棚里为芦笋除草松土。

作为原先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尹之虎在芦笋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之初就在基地里务工,每天80元工资,提供午餐,这个待遇尹之虎很满意,他说:“一开始建这个大棚时我们就参与了,一个月下来平均一千五六百块钱,而且家里都能照应上,肯定比外出务工要好一点。”

芦笋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优先选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今在芦笋基地里常年务工的脱贫户有4人,农忙时每天有二三十人在基地务工。

图片2

作为裕安区深度贫困村,如何找到适宜王拐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是帮扶单位区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一直在思考探索的事。该区邀请专家到村调研、检测土壤水质,在发展花生、打瓜等本土传统特产同时把眼光瞄准了适宜种植的芦笋。

流转土地、建钢架大棚,邀请大户进驻、帮助联系专家指导,芦笋扶贫产业基地终于在2018年建成并逐渐产生效益,同时也为周边群众农业生产带来了新方向。

“现在我们基地会对村里的脱贫户和周边群众,给他们育苗、提供技术,回收芦笋,通过这种模式扩大规模,今后基地还要扩大。”谈起基地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六安市悟博芦笋种植场负责人袁以艾给笔者算了笔账,“栽下幼苗,春季4个月菜笋就可出棚,现在冬天栽的要迟两个月,到明年四月份就能有菜笋卖了,四个月见效益。一年采三季,正常一亩地三千斤没问题,按5块钱一斤,一亩地去掉肥料、种苗、人工,挣1万块钱没问题,大棚里的效益还要更高一点。”

图片3

为帮助大户搞好生产,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经常到基地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帮助注册商标、进行绿色认证、联系农技专家。“我们引进芦笋产业,目前发展比较好,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收。村里面引进来后,帮大户注册商标,搞绿色食品认证,在基础设施上面投入,种芦笋的大户感觉在我们村发展有奔头,群众、贫困户也感觉到这个产业对他们增收发展作用很大。”扶贫工作队长余诚说。

目前,村芦笋基地已经发展了37个大棚,加上露天种植的近百亩,在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今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超30万元。

                                                                                   (李立胜  冯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