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桃树林下种红薯 一块地里有“双收”
来源: 冯长福 2020-11-25 14:36:03 责编: 喻寒松

1606285368

“11月初以来,先把红薯收了,再把小麦种上。眼下正着手筹备甘薯协会的第四场技术培训,谋划明年的甘薯新品种推广等工作。”这阵子,穆林忙得团团转。

今年48岁的穆林是濉溪县临涣益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又是淮北市淮优农产品甘薯产业协会副会长。2006年他建了个小型养猪场,养了100多头猪。2009年扩建猪场,养殖规模达到年出栏2000头左右。2015年以来,他先后流转土地380亩,种植粮经作物,迈上了“种养结合”之路。

“猪粪经过科学处理,变为优质有机肥料,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为种地省了肥料钱。”穆林告诉记者,380亩地里除了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他还特意种了70多亩桃树,去年在桃树林下种了30亩红薯,今年林下全部套种了红薯,红薯总面积扩大至110多亩。

“去年30亩红薯全是春薯,亩产7000多斤,四毛五一斤,效益很好。”穆林说,今年他种了20亩鲜食型红薯,品种叫“西瓜红”,种了90多亩专门用于淀粉加工的红薯,品种叫“商薯19”;雨水偏多导致红薯有所减产,平均亩产在4000斤附近;价格也不理想,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淀粉出口,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低,“商薯19”收购价下滑到三毛三一斤。

“虽然今年红薯的产量和行情都不咋地,但林下种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总体看是划算的。”穆林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淮北市桃树种植面积3.22万亩,在桃树进入盛果高峰期之前,发展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在淮北市烈山镇青谷社区,同样也有一片林下种薯示范基地。该基地由淮北绿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青谷社区、淮北市供销社三方共同打造,采用“桃+蜜薯”的种植方式。“260亩桃林,本来有3万多棵桃树,2018年一场大水淹死了约2万棵,后来补种了一些,现有桃树1.3万棵,一部分为油桃,一部分为水蜜桃。今年桃子产量还不错,但疫情影响了桃子销售,毛收入近60万元。好在桃树林下套种了红薯,增加了收入。”淮北绿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化乐告诉记者,林下红薯有110亩,其中20亩为新引进的红薯品种“澳洲紫白”,90亩为“西瓜红”蜜薯;此外在大田种了70亩紫薯。

“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价格,西瓜红蜜薯八毛一斤,紫薯六七毛钱一斤,‘澳洲紫白’价格最高。”周化乐说,“澳洲紫白”红薯因营养价值高、种植量少,卖到2元一斤,主要销往山东烟台和青岛的大型超市;今年种红薯合作社收入达到30多万元,同时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一块地有了双份收入,这就是林下经济的魅力。”在淮北市淮优农产品甘薯产业协会会长王云看来,把林下经济做大做强,需要搭建一个抱团成长、提升质量、开拓市场的平台,以加快红薯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直采直供、农村电商、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

今年9月份,淮北绿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濉溪县鑫福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淮北市乐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濉溪县卓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发起成立了淮北市淮优农产品甘薯产业协会,全市50多家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协会会员。

图片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薯是淮北人的主粮。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餐桌日益丰盛,甘薯不再作为主粮,而转为深加工原料和特色休闲食品。据初步统计,今年淮北市种植甘薯面积在5000亩左右,其鲜薯及加工品粉条、粉皮等畅销省内外。

“协会以把淮北市建成长三角甘薯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为目标,将着力推进生产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促进甘薯产业由分散布局向集聚发展、由追求高产向质量提升转变。”王云表示,协会成立以来,已邀请专家开展了三场甘薯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从明年开始,将有计划地对现有甘薯品种进行更新,推动甘薯品质与产量共同提升;还将抓好市场信息和产销对接服务,帮助农民拓宽市场,逐步打响“淮优甘薯”品牌。 (安徽日报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冯长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