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推广再生稻 困局咋破解
来源: 冯长福 2020-11-13 16:33:19 责编: 喻寒松

再生稻的产量和效益到底怎么样?推广再生稻还有哪些困局亟待突破?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种粮大户和业内专家。

再生稻增至80万亩

“二茬稻刚刚收割完,亩产量(机口稻)400多斤,正在烘干。头茬稻亩产量(机口稻)1100多斤。大灾之年,能有这个产量,已经好于预期了。”11月4日,庐江县同大镇春生农业科技公司粮油部负责人周生贺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计划发展再生稻2600亩,但夏季的一场特大洪灾淹没了其中的2600亩,“幸免于难”的1000亩水稻“泡”在水里一个月,有所减产,且收割时间推迟,这又导致部分二茬稻不能正常灌浆,对产量也有较大影响。

今年庐江县在乐桥镇浮槐村、泥河镇竹元村、郭河镇广寒村、庐城镇新桥村和同大镇二龙村等村,共创建再生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13个,核心示范区面积6224亩。“我种了560亩再生稻,因受洪水影响不大,头茬稻亩产量(机口稻)1500斤,二茬稻亩产量(机口稻)550斤。”乐桥镇金龙家庭农场负责人倪金龙说。

“目前,未受灾的再生稻生产基地已完成县级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早稻季平均亩产518.7公斤,再生季产量274.0公斤,周年亩产792.7公斤,较非示范区增产15%以上。”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吴小文告诉记者。

“我省双季稻北缘地区生态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都符合再生稻生产的要求,是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大力发展再生稻,开拓新型双季稻发展新途径,对稳定我省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介绍,自2013年以来,我省再生稻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今年猛增到80.2万亩。

推广仍面临不少困难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通过水肥管理等措施,使头季稻(早稻或中稻)收获后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进一步生长发育而成的水稻。”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吴文革告诉记者,它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具有生育期短、种一次收两次以及省种、省肥、省药、省工等优点。

采访中记者发现,再生稻推广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从合肥市来看,技术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李祥介绍,部分种植大户对品种选择、播期把握、水肥管理、收割留茬等技术要点还没有掌握到位。机械化不配套也影响了再生稻的大面积推广。不少农户想种再生稻,因没有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条件,搞不起来。“搞再生稻,早稻必须3月中旬育秧,这时天气较冷,得有育秧工厂(连栋大棚)才行。”

“有的农户选择的再生稻品种,头茬生育期过长,导致二茬温光不足,结实不满。但这不能全怪农户。”吴小文表示,现在市场上优质、头季成熟早、再生能力强、二季高产口感佳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较缺,农业部门的品种推荐工作也有待提高。

此外,收割机对头茬稻的稻桩碾压问题目前仍不易解决。“现在收割机履带过宽,机收头茬稻因收割机碾压,田间约30%到40%的稻桩被压倒,导致再生季有效穗不足。”吴文革说。

破解困局需多方合力

再生稻种植推广,需要“政产学研推”联动,合力推进。

加大对再生稻生产的政策支持和组织推动。“今年合肥市从行政推动、培训指导、示范引导等方面,出台了一套再生稻生产扶持政策。”李祥表示,对再生稻面积达到200亩以上的纳入到市级优质粮油示范区扶持范围,50至200亩纳入水稻结构调整资金扶持范围,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150元/亩补助。合肥市还成立了由省农科院、安农大、省农技推广中心有关专家和市、县两级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再生稻推广技术专家指导组,编制了再生稻种植技术要点。政策、技术同步发力,今年合肥市再生稻面积扩至6.55万亩。

“选定适宜种植区域和对象是基础。”李祥表示,要综合考察水利条件、田块大小与肥力、温光资源等客观条件,还要考虑种植户机械化育插秧条件和管理水平;农业部门要做好品种选择推荐,指导农户选定适宜品种。

在吴文革看来,农业科研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再生稻绿色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改进适合再生稻生产的农机装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要多做实实在在的技术培训工作,把成熟的技术传授到户;还要推动再生稻产业链建设,着力抓好再生稻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提升再生稻附加值。(安徽日报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冯长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