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鸡喂食,查看鸡舍,是苏其成每天早晨的功课。一大早,他就提着一桶玉米来到了鸡舍,熟练地进行投食的工作,鸡群迅速围拢上来抢食,十分有活力。而在另一侧的鸡舍里,苏其成的儿子苏爱兵也在忙碌着,“爸,把鸡舍窗户打开通通风,免得滋生细菌,下午再过来好好清理一下。”父子二人满是热情与活力,让人很难想象这对父子是残疾人士。
苏其成是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碧山村庙沟组村民,与配偶李腊美同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一家5口人生活在一起,但作为家里主心骨的苏其成和苏爱兵父子俩分别是肢体二、三级残疾,这给全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负担和困扰。2014年,苏其成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是靠等靠要还是自力更生?苏其成父子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为家庭减轻负担,为了谋求发展,创造收入,二人将目光投在了肉鸡养殖上。
创业难,残疾人发展产业更难,把肉鸡养殖搞起来,苏其成父子没少下苦功,结合农村土鸡散养的经验,二人自己摸索学习养殖技术,并时常向周边的养殖户虚心请教,在村里的指导帮助下办起了养鸡场。从鸡苗的选择开始,到养殖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疾病预防、饮水注意等每个环节,父子二人都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懈怠,直到第一批800只肉鸡出栏,不仅为他们带来了近两万元的收入,更加增强了父子二人养鸡的信心和动力。
“鸡在养殖的时候,其实是可以喝凉水的,这样能有效减少它出现肺热的情况,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另外鸡饮水的器具也要经常消毒,防止产生病毒传播。”如今谈起养鸡,苏其成经验丰富。
今年8月份,苏爱兵又通过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获得了5万元资金,准备继续投入养鸡。“今年我们准备进一步扩大养殖量,预计养1500-2000只,在鸡苗、疫苗、饲料等方面的支出不少,有了这笔贷款,我有信心把这个养殖产业做得更好。”苏爱兵干劲十足地说道。(张进秋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