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如何用新技术、新知识把老产业做出新花样?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进一步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肥西县上派镇前进村猫地村民组一片看似普通的庄稼地上,一位由地道农民转变而来的新型农场主正在进行着自己的致富实验。
他叫马永坤。前些年,他承包了该村300亩土地,希望通过规模化种植,打通传统水稻种植的致富障碍。但最终的实践向他证明,这条路并不好走。“虽然每年是能收几十万斤水稻,但抛去雇人、种子、农药等各种投资,最后的利润也不足20%。”
实验开始于2016年。那年,马永坤从长丰县亲戚那里学会了种植火龙果。回来后,他盖了3个大棚,第一年只种植了3个大棚的火龙果,随后2017年,又发展了11个大棚,直到现在已经有30多个火龙果大棚。“我种植的是红心火龙果,口感甜蜜,自然成熟,除了吸引周边市民来采摘,我还通过电商渠道售卖。”马永坤说,他种植火龙果销量非常好,七月的一茬就卖出了十多万元。
“变则通,通则久。”突破了单一产业的思想,马永坤想到了品种多元。为此他还种植了新品种黄心火龙果,下个月中旬就能上市;农场里梨子、丝瓜、蘑菇、菜瓜、茄子等及鸡、羊,鱼……多元化的种养,为他的致富实验有了新突破。
尝到技术和新型农业带来的甜头,马永坤主动向知识靠拢。“村里、镇上会有技术专家指导,我们做农业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参加培训。”马永坤说破自家农场的发展“秘诀”。而唤醒他新型农业发展意识的,是肥西县上派镇把他推荐到省里的一次新型农场主培训。
如今,他的永坤农场已经成为该村扶贫攻坚的“试验田”,每年带动十多位贫困户就业。74岁的马家旺平常在农场里给火龙果剪枝:“这活不累,每月收入2000多元,很不错。”
作为近郊农村,前进村是肥西县有名的蔬菜基地,村里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前进村党支部书记张乃平介绍,推进乡村振兴,村里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蔬菜种植到特色种植转变。(李强 周梦兰 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