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溪县伏岭镇大障村,常年卧床的许明明用一部手机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明明瘫痪在床16年,起初他捣鼓什么网店、微商都是想着消磨时间,没指望他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给家里带来收入。”许明明母亲许亚娟说道。最开始在姐姐的鼓励下,他做起了微商,卖衣服和化妆品,后来他想都是卖东西,为什么不把家乡的土特产销售出去呢?家里年产近百斤的茶叶,几千斤的山核桃,还有竹笋。有此想法后就随即开启了微店“家乡生活馆”,开始销售自家特色的竹笋、山核桃、茶叶等包装好的农特产品,出乎意外的是这些农特产品销路比其他产品都好的多,许明明不仅在微店上卖,还在微信上通过发布朋友圈销售给熟客,凭借着品质好、价格好每年都有不少的回头客,像毛峰也有顾客也是一次订购就是十几斤,全家上下,不把生活的困难放在嘴边,而是用辛勤的汗水去付诸于实际行动。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扶贫又“扶智”上,“互联网+扶贫”也有独特优势。像许明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多都是因为身体问题制约他们外出务工、也是影响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群体接触互联网,是借助互联网实施精准扶贫的又一重要举措。一方面大量的优质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市场,卖出了好价格;另一方面好价格促使群众居家发展产业,在家也能过上好日子。永来村扶贫工作队因势利导,组织召开了“如何利用微信平台销售自种自养农特产品”培训班,指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手机销售农特产品,使贫困户增收千元收入。
借助互联网这个“授之以渔”的潮流新势能,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增收,从而提高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促进早日实现稳定脱贫。(方珊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