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绩溪县瀛洲镇依靠生态、产业、金融扶贫政策拓宽贫困群众收入,一步一个脚印带动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奔小康之路。
“守住”绿水青山
瀛洲镇土地总面积12.43万亩,山场总面积10.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2.7%,其中木竹、茶叶、山核桃和其他林副产品是当地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针对各村护林人员少、防火力量弱这一短板,该镇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用了13名生态护林员,既加大了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贫困户“变身”护林员,他们戴上红袖标奔波在林间小道上,本着“不着一处火、不冒一股烟”的底线原则,做好监督、服务、巡查等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瀛洲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吹来”脱贫人生
绩溪县瀛洲镇燎原村的章锡维做梦都没有想到,视力残疾的自己还能成为“唢呐服务队”的一员,每月都有1500元稳定的收入。
章锡维先天弱视,双眼视力仅0.1。妻子患有“脑外伤癫痫”,病情可随季节变化、生理周期改变、甚至无意间大声音刺激都会发病,几乎成了半个废人,两人的日子也过得极其艰难。
2015年,镇扶贫工作站联合农服中心等部门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进行培训,耐心宣传到户产业政策和享受的帮扶措施。章锡维动心了,主动找到了村委会,说出自己想发展“唢呐服务队”的想法。在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章锡维凭借幼时学唢呐的基础,每天勤学苦练十来个小时,吹坏了万把个哨片,也为他“吹”来了自强不息的人生。
几年下来,他逐渐掌握了技巧与方法,吹唢呐吹出了小名堂,在当地一带小有名气。掌握了唢呐技艺后,十里八村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吹上几曲,他逐渐有了不错的经济收入。
“贷出”幸福生活
64岁的瀛洲镇仁里村汪蜚保家近年来喜事连连,养老金又提标了;小店铺在政府的帮助下,成了应有尽有的小超市,顾客络绎不绝。
由于肢体残疾,双腿不能正常行走,汪蜚保无法像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到外出务工,只能留在贫瘠的山村靠经营小店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近几年,绩溪县针对残疾贫困户出台了金融扶贫小额贷款的政策。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汪蜚保到瀛洲镇农商行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
拿到五万元扶贫贷款后,他新建了商品仓库、扩建了门面,日子也越过越好。
在汪蜚保的诚信经营、辛勤打理下,小店的生意很是红火,他也在2016年也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光小店收益每年就有近八千元,再加上每个月的残疾人补贴和商业补贴,我每年纯收入有一万多元呢。” 汪蜚保兴奋地算起了脱贫账,“残疾人也不能给政府增加负担,争当贫困户不光彩,脱贫致富才光荣”。(程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