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四名盗贼掳走的重庆“莽子”鱼,最近引发众多市民痛哭和网民热议,许多人呼吁能给“莽子”多一丝良善,多一丝仁慈。可在安徽休宁,有一条草鱼却被当地百姓视如己出,几十年如一日悉心养护,外地客商开价过万想要购买,却被果断拒绝。如今,这条草鱼已经50周岁了,俨然成为同类鱼中的“高龄老人”,当地村民近日还以特有的方式给“她”过了“五十大寿”。因为休宁县是“中国第一状元县”,加之很多人都未见过如此高寿的草鱼,所以这条鱼被当地人取了个非常特别的美名——“状元鱼王”。8月27日,笔者走进休宁县大山深处的板桥乡梓坞村,探秘“状元鱼王”背后的故事。
源于传统,一条草鱼养出“亲情”
古徽州山泉流水养鱼历史悠久,自宋以来的各时期地方志均有记载。深山之中,溪流纵横、水源丰富,当地百姓在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另辟蹊径”,形成了特有的山泉流水养鱼特色。
在休宁县板桥乡梓坞村,山泉流水养鱼远近闻名。当地的泉水鱼又叫“冷水鱼”,生长在低温流水环境中,以野生天然植物为食,所以长速缓慢。鱼体呈乌黑色、肉质紧实,富含钙、铁、硒等微量元素,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市场价高达每斤80元左右,是同类普通鱼市场价的十倍左右,因此成为市场上的“名贵鱼品”。
“我们这边有这样习俗,子女出生时,村民会在自家鱼塘里放下一尾鱼苗,让它伴着子女成长,大有护佑和陪伴的意思。”梓坞村村民汪长生告诉笔者:“自14岁就开始养泉水鱼,50年前大女儿出生时,自己将一条草鱼放养在家门口的鱼池中,并把它当做生女儿的纪念,女儿多大,鱼就多大;也正因如此,这条鱼一直享受到亲情般的待遇”。
笔者了解到,汪长生今年已经75岁,50年来他一直将这条草鱼当成“心肝宝贝”呵护着。期间,草鱼曾经犯病,汪长生多地求医救治;洪水几次来袭,他又想方设法保护;游客出高价购买,他想都没想,一口就拒绝了。到今年,汪长生养鱼已有60多个年头了,其家中约10平方米的鱼池中,鱼的总数只有40多条,年龄超30岁以上的就有20多条。
对此,休宁县水产站站长林衍峰告诉笔者:草鱼是中国四大淡水鱼之一,常见的草鱼寿命多为七八年,但在汪长生家的鱼池中,却有成群的鱼年龄在20岁、30岁以上,实属罕见。
不仅如此,汪长生的孙子在2011年以当地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大学,休宁县又素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之称,明清之间曾出了19名文武状元。“状元县里状元郎,状元郎家养鱼王”。就这样,“状元鱼王”的美誉不胫而走。
优于选择,一条草鱼闯开新路
一条“状元鱼王”,让地处深山的汪长生家庭火了起来。多家媒体前来采访,外地游人也跑来看新鲜。2017年,休宁县荣获“安徽省山泉流水养鱼之乡”称号,“山泉流水养鱼”的热度更加高涨,这也给发展中的休宁指出一条新路——大力发展山泉流水养鱼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据了解,近年来休宁全力推进泉水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该县制定出台《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确立到2020年,培育山泉流水养鱼示范乡镇11个,示范村30个,示范合作社50个,示范家庭养殖专业大户80家,带动6000户农户增收,实现产值3.5亿元。先后划分出汪村、板桥、龙田等泉水鱼发展核心产区,其中板桥乡成为山泉流水养鱼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深挖泉水鱼历史文化,积极申报国家地理产品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国家商标总局已经正式受理。发布实施省级地方标准《山泉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操作规程》,从环境选择、鱼池建造、鱼种放养、饵料及其投喂、养殖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规范了山泉流水养殖草鱼的技术要求,填补了安徽省山泉流水养鱼省级地方标准空白。
在深入推进山泉流水养鱼扶贫行动中,出台《休宁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补助暂行办法》,按5000元/口的标准,加大对贫困户修建鱼池的补助。截至目前,共投入专项资金517万元,扶持贫困村、贫困户新建改建鱼池283口,泉水鱼产业辐射带动900余户、1900余人稳定脱贫。同时,采用“龙头企业+农户”的联动共赢模式,成立黄山市泉水鱼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走出去,开拓上海、杭州、合肥市场,开拓更大的销售市场。通过“物联网+农户”的私人订制模式,由泉水鱼公司或养殖大户指导农户,规范养殖过程,统一养殖标准。创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带动模式,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山泉流水养鱼合作社,对村集体、农户(含贫困户)的鱼塘实行鱼苗统一投放,鱼塘统一管理,鱼病统一防治,成鱼统一销售,保障了村民发展山泉流水养鱼有稳健的收入。如板桥乡沂源村成立的流水养鱼合作社,现有社员460余户,鱼塘570余口,通过积极发展“泉水鱼+旅游”,带动农户增收,农户一年收入最高的达30余万元。
忠于生态,文化休宁振兴可期
“名山秀水,文化休宁,文化是休宁最强的实力,生态才是我们最硬的底牌”。采访中,休宁县委宣传部领导说。
据了解,休宁县作为新安江的源头县,处处尽显文化芬芳,充满了生态之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93%,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达标率100%。如此优异的生态基础,既为发展山泉流水养鱼提供了坚实条件,也为休宁将来的振兴埋下了“富矿”。
休宁县畜牧兽医事务中心主任宋百九介绍,在近年来全县多地发展山泉流水养鱼的同时,该县始终坚持“两山理念”,注重生态保护,深入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推进生态养殖。探索在农户鱼塘原有传统养殖草鱼的基础上,试养草鱼之外鱼种,通过混养模式,开发新的适合当地养殖、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石斑鱼、军鱼等。同时在鱼塘周围探索南瓜、猕猴桃、葡萄等瓜果蔬菜套种模式,科学处置养殖废弃物。另外,在集中养殖区开展了泉水鱼尾水处理系统建设,投入40万元对10余家尾水规范处理的规模养殖基地实施以奖代补,实现了“以水养鱼、以鱼保水”的生态循环。
在加强鱼塘及周边生态环境监测方面,该县还投入50余万元建设生态监测网络,设立生态监测站点27个,投入20余万元委托专业公司对试点站进行比对,确保监测数据的精准度。严格控制鱼塘规模,利用在线监测、射频标签、溯源码等现代技术,实现山泉流水养殖、捕捞、包装、流通等全过程实时监控,既保证了生态环保,又确保了泉水鱼品质“可追溯”。“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但在咱们休宁,水至清,则养鱼”。休宁县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主任韩少俊介绍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既是挑战,更是机遇。2011-2018年,该县紧紧抓住“试点”契机,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把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全县累计实施新安江综合治理项目62个,完成投资20.4亿元,并借助优质的生态和水质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种植、泉水养鱼等生态产业,全县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以生态为底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坚信,未来休宁县在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招商引资等各方面,将迎来更多惊喜,更多的‘年年有鱼’”。休宁县负责人说。(钟伟 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