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坚持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开发生态护林员、发展林业产业基地等方式,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促增收的精准扶贫之路,实现扶贫增绿“双丰收”。
自主开发生态护林员岗位,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获得收入。埇桥区结合实际,坚持将林业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2017年开始在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这种“生态+扶贫”的模式,不仅为贫困户开辟了增收途径,还促进了当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埇桥区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238人为生态护林员,为每名护林员划分了一定的管护范围,对全区的森林资源的保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每人每年收入7200元,在做好护林工作的同时,还能兼顾家庭生产。收入相对稳定,日子也越过越好。基本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鼓励发展林果业,提高林产品收入比重。结合群众发展意愿,该区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林果业,全区发展葡萄、桃、薄壳山核桃等林果面积2万多亩,经济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以大营、褚庄的葡萄、栏杆的黄桃为代表的林果业产业链,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扶贫基地,辐射带动走上致富路。为更好地带动贫困户增收,埇桥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扶贫基地和培育扶贫带动主体,区政府下发相关文件,明确奖补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在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流转土地,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以上务工,促其稳定增收,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林业产业扶贫基地,经林业等部门验收合格后,按每年每亩7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土地流转费用,连补7年。这大大调动了造林主体的积极性,对林业生态脱贫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现已逐建成了以埇桥区斛城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朱仙庄镇仙湖花田等为代表的林业产业扶贫基地近60个。
目前全区参与带动贫困户的合作社、企业有40多家。栏杆镇由6家合作社为主形成的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内共发展桃树7000多亩,带动217户贫困户入股。在其基地内务工的贫困劳动者不少于100人,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4000元。随着桃树进入果期,收益明显,部分贫困户开始自己发展桃树,以强带弱作用逐渐突显。
今年上半年,结合林业扶贫政策,该区林业部门又组织申报了以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为产业主导,经营总面积1.3万亩,核心示范区5000亩的宿州市埇桥区仙湖花田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目前,正等待省级核查验收。
自生态扶贫工程开展以来,埇桥区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林业产业,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同时,其收入也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实现了扶贫增绿“双丰收”。(永林)(安徽日报驻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