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河镇肥西师范学校安置点成立临时党支部,下设临时党小组,以党旗为战旗,广大党员主动亮身份,用党的旗帜引领安置点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协同作战,让转移安置群众能够看得见组织、讲得出诉求、解得了难题,为写好转移安置“后半篇文章”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红色堡垒”。组织堡垒始终建在前沿,牢固树立“ 党员领导设在‘关键岗’、临时组织建在‘重要部’、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的工作原则,三河镇肥西师范学校安置点由县、镇两级领导带头,分两班值守,针对工作短板和薄弱环节,每日集中会商,逐条剖析整改;以党支部为阵地,实现楼栋、楼层全覆盖,33名党员分布在安置点各个角落;以群众为基础抓实抓牢安置点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发动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群众志愿者26人,组成义务巡逻队4支,采取对楼栋、楼层、安置室每日4次的全面巡查,动态更新巡查台账,对群众体温测量、物资需求、医疗需求、用电安全、心理状况进行详实记录,堵塞管理服务漏洞。
抓好精细管理,激活“红色细胞”。党支部从“有形”向“有效”延伸,建立楼栋“党小组长”服务群众机制。每个楼层确定一名党小组长进行安置室联系服务,楼层内对应五保户、低保户、学生、残疾人和普通群众,充分发挥党小组组长的带头作用;持续做好特殊人群包保管理。以党员志愿者为先锋,形成《三河镇肥西师范学校特殊人群情况明细表》,对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重大疾病、身体残疾或身体情况较差生活不能自理、精神病人等,由镇、村党员干部与党员志愿者全面包保,进行重点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突出个性服务,释放“红色效应”。全面守住民生“保障线”,着力创制安置点多样课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学场所和接、送学服务,由党小组组长清点人数、每日接送,将每位孩子送到家长手中,根据年龄段分班教授书画、音乐、健康、科学、英语等课程;依托安置点卫生医疗资源,实行就近就医服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合作,为安置点群众进行巡查义诊,组建2支党员应急就医后备队随时待命,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医疗保障准备工作,确保安置点群众“病有所医”。
“临时党支部成立以来,我们共设置4个党小组,每个点都有一面党旗,有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每到搬运物资、三餐发放时,总能看到戴着袖章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肥西师范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董琴如是说。安置点充分发挥党小组组长、广大志愿者的力量,织密织牢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服务管理网,让党旗飘起来、群众动起来、公告贴起来、环境净起来、卫生管起来、责任担起来,处处涌动着不息的红色力量。(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