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小麦单产创新高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 2020-07-06 08:49:36 责编: 喻寒松

​“感谢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俺家今年小麦又夺得高产,亩产达到824.7公斤。”近日,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种粮大户张林森告诉记者,通过和省农科院作物所长达十几年的合作,年年小麦单产都有增加,今年更是突破820公斤。

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承富告诉记者,制约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是砂姜黑土和过渡性气候,省农科院小麦栽培团队针对砂姜黑土“旱、涝、僵、瘠”的不良属性和区域灾害频发的过渡性气候,研究建立了砂姜黑土区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增施有机物料和增加土壤耕层深度,改善土壤理化属性,提升基础肥力;选用优质高产品种适期早播,适应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变化,充分发挥品种潜力,实现温光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化控与群体调控技术的结合,解决高产群体过大及生育后期灾害性天气引起的倒伏问题;通过地力提升与肥料运筹防早衰,应对区域常见的干热风和脱肥对粒重的影响。

曹承富介绍,基于淮北地区近30年来“9月中下旬降雨增加,10月份明显减少”、“冬前积温增高及冬季低温日数减少”与“极端最低气温升高”的气候变化趋势,结合秋季早茬作物(玉米、大豆)面积的扩大及小麦品种适应性,选用半冬性或半冬偏冬性优质中强筋或强筋小麦品种,通过适期早播充分利用9月份有效降雨,解决适播期内干旱和20—30天的温光资源浪费问题;发挥此类品种抗寒性强的特性,减少冬春冻害的影响。

要注意科学高效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明确了淮北小麦亩产超过650公斤的小麦需肥规律,提出了适宜施氮量为16~19公斤/亩,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孕穗期。以此为基础,提出科学施肥技术:在有机物料投入的基础上,优质中筋小麦一次性基施新型保持性复合肥或优质强筋小麦基施新型保持性复合肥+重施拔节肥,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增施叶面肥。通过科学高效施肥,预防早衰,促进小麦增产、肥料增效。

采用复式一体机同时进行旋耕、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既可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成本,又可避免多次机械作业、反复碾压引起的土壤板结。每隔2~3年,土壤深耕埋茬或深松一次,改善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张林森说,专家建议他针对区域秸秆还田可能导致的病虫草害风险加重的现状,采用机械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或土壤药剂处理,预防种传、土传病虫害,节本防效高;采用农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器械,对小麦病虫草害进行统防统治,中后期重点抓“三防”(赤霉病、防倒伏、防早衰)(安徽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刘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