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种养添“绿意” 田园变“公园”
来源: 2020-06-22 20:14:01 责编: 喻寒松

安徽党媒云微信图片_20200622195313

“这是农场吗?怎么看上去像个公园?”

6月19日,记者走进长丰县杜集镇杜集村广静家庭农场,顿觉眼前一亮。稻田成方,沟渠相连,观光路平坦宽敞,钓虾台散置田边、经果林绿意正浓;农场整体布局井然有序,景美如画。

微信图片_20200622195228           “这几天把田里的尾虾捕捞上来,月底要插秧了。”正在家里分拣龙虾的农场主杜广静告诉记者,“今年小龙虾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求不振,价格总体上比去年降了不少。好在我家的龙虾上市较早,在3月初至5月上旬行情还不错的时候,卖了大部分。”

2016年4月成立的广静家庭农场,是个集稻虾共作、池塘养鱼、虾趣垂钓、薄壳山核桃种植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的农场。今年49岁的杜广静种过地、跑过运输,也在外打过工。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浙江嘉兴市一个偏远的村子租下90亩地,开启了稻田养虾之路。

2014年,杜广静返乡创业,以每亩每年600元的租金流转了200亩地,挖环沟,围栅栏,进军稻田养虾。2016年,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杜集镇政府出台奖补政策,鼓励农民发展龙虾养殖。杜广静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稻田养虾规模扩大至550亩,并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

“规模大了,成本就大幅度增加了。粗放型种养,肯定挣不到钱,甚至会亏本。” 杜广静清醒地意识到,必须设法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他一方面外出参观考察,向经验丰富的同行学习请教,一方面请来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在他们指导下,建立40亩虾苗繁育基地,在小龙虾种苗繁育下功夫;采用提纯复壮、仿野生环境养殖等技术,大幅提升龙虾的产量和品质;通过自流循环水技术,确保水质新鲜度,提高龙虾成活率。与此同时,不断优化小龙虾与水稻“种养并举”的技术路径。

微信图片_20200622195304      记者看到,农场的稻田边立有不少太阳能杀虫灯。“总计50盏,通过它诱捕害虫,就可以少打农药。”杜广静介绍,农场病虫草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优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绿色防控方法;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小龙虾将稻田中的杂草、虫子作为饲料食用,大大减轻了田间草害和虫害的发生,稻田基本不用打除草剂;小龙虾的排泄物为稻田提供天然有机肥源,又降低了化肥的施用量,既节本增效,又有利环保。

田园景美,人行画中。“作为县内虾稻产业发展的标杆,广静家庭农场连续三年承办了长丰县三届虾趣节暨文化旅游节。”杜集镇主任科员尹华光告诉记者,虾趣节吸引了县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有很多热衷于稻虾共作的大户、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来此参观学习。

“往年的初夏时节,这里很热闹,来游玩、钓虾、购土特产的人很多。逢双休日,26个钓虾台都是‘满座’。”尹华光说,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明显减少。但疫情终会过去,农旅融合之路前景广阔。

微信图片_20200622195254

“农业+旅游”有效提升了广静家庭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农场的“正霞”牌龙虾、“虾玛神稻”牌大米等产品,畅销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在主抓稻虾共作的同时,该农场还充分利用资源,多元经营,广辟财源。2017年底,种了150亩薄壳山核桃,核桃林间套种瓜蒌子,林下套种西瓜和黄豆;还有100亩精养鱼塘,鱼塘水面养殖大白鹅。“这样一来,增收渠道多了一些,又能避免单一经营蕴藏的风险。”杜广静说。

有实力,才能成为高飞的“头雁”。目前,广静家庭农场已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发展稻田养虾,其中贫困户25户,常年在农场务工的村民有8人,其中贫困村民5人。杜集村村民杜宗坤家庭因残致贫,杜广静安排他常年在农场务工,年工资收入有2万多元。

 “我打算申报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让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望着家门口生机无限的田野,杜广静脸上写满了自信。(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记者 冯长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