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6月11日在宁国市召开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强监管培训会上了解到,我省启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以来,各地加大推进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纳入试行合格证的生产经营主体有15978家;已使用合格证的有7395家。到今年底,纳入试行合格证的生产经营主体将100%使用合格证。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是农产品生产者在自我管理、自控自检的基础上,自我承诺农产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制度。”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汤高平介绍,该制度试行主体为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其农产品上市时要出具合格证;对开具合格证的主体,一律纳入信用管理。
为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农业农村部决定从今年开始,选择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养殖水产品,在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根据农业农村部的部署和要求,今年1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安徽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我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基本原则、试行范围、开具要求、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由生产经营者自主开具,一式两联,一联出具,一联留存备查,留存期为一年。
“全省各地建立的合格证生产主体名录,将全部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汤高平表示,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继续纳入到省民生工程,省财政安排7000万元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上省追溯平台开展产品追溯,目前进入该平台的生产经营主体有7000多家。
“还要强化制度约束,推进追溯体系网络化监管;建立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诚信档案,加强信用管理。”汤高平表示,2019年全省3763套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与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成全面对接,快检数据实时上传,实现了网络化监管;在省追溯平台开展产品追溯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达5695家,用户二维码总生成数量27.1万个;我省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作为各类农业项目评选、主体资格审查、行政许可审批的必要条件,对严重失信主体实行一票否决制。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靠“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9年全省农药使用量1.21万吨,比上年降低5.47%;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持续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全省选择89个养殖场、3.1万亩鱼塘开展减量示范,优化养殖模式;1277家兽药经营单位全部注册并实施兽药二维码追溯;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64个、国家级和省级蔬菜标准园536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00家;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2019年全省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390个,有效使用数达7262个。
据悉,针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年我省首次安排3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对基层试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追溯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和服务,以促进基层监管能力稳步提升。(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