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水稻侧深施肥 省工节肥稳产
来源: 2020-06-05 09:17:18 责编: 喻寒松

安徽党媒云微信图片_20200604182633

5月28日,明光市古沛镇高王村。种粮大户蒋加功的一处连片稻田里,两台高速插秧机穿梭其间,播下嫩绿的秧苗,同时洒下颗粒肥料。“你瞧!颗粒肥料距离秧苗只有4至5厘米,施肥深度为5至6厘米。” 蒋加功介绍说,插秧机上安装了侧深施肥机,可实现水稻插秧同步精准施肥。

微信图片_20200604182601

“以前水稻施肥模式是一基二追,基肥要用80至100斤复合肥,两次追肥需用尿素40斤左右。”蒋加功告诉记者,“应用侧深施肥技术,省肥又省工!机插秧的同时,施缓释型复合肥60至80斤,后期不用追肥了。化肥用量减了,但水稻产量不减。正常年景,水稻亩产在1300斤左右。2018至2019年,我在部分田块尝试应用,今年我的105亩水稻全部用上这个技术。”

微信图片_20200604182614

当天,由省农科院土肥所和省土肥总站主办、明光市土肥站承办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古沛镇高王村举行。据省土肥总站副站长胡荣根介绍,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就是在水稻机械插秧时,同步将颗粒肥料定位、定量、均匀地施于秧苗根系附近,使肥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延长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省工、节肥、稳产的目的。

“我省水稻超量施肥所占比例超过30%以上,主要原因是:技术到位率低;施肥时期与作物养分需求不匹配;施肥方式落后。”在省农科院土肥所副所长孙义祥研究员看来,按照传统方法,水稻需要在插秧前、分蘖前和壮穗期各施肥一次,不管人工还是机械作业,大多数都是抛撒在水田面上,既费工时,又容易使化肥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孙义祥介绍,“侧深施肥”运用新型树脂包膜水稻专用控释肥,其养分释放特征符合水稻养分需求特性,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根侧下方,一次性完成了水稻插秧和全生育期施肥,大大减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还减少人工作业次数,降低了劳动成本。

微信图片_20200604182624

那么,推广这项技术有哪些方面需要“用心”呢?

“施肥机械是核心;肥料配套是关键;整地质量是保障。”孙义祥向与会人员讲解了水稻侧深施肥的技术要点。首先,要选择装有气吹式排肥系统的水稻插秧施肥机,排肥系统要顺畅,工作效率每小时作业5至6亩;其次,选择养分含量为 50%(28—9—13)缓释型复合肥,肥料要粒型整齐、比重一致、硬度适中。每亩肥料用量为35至40 公斤,一次性施在距离秧苗4至6厘米处,深度为5至6 厘米。这既避免了肥料对水稻根系的损伤,又能防止颗粒肥料在稻田漂浮,还促进水稻向下生根。再就是,要提高整地质量,对秸秆还田量大的,可采取犁耕翻埋,再进行旋耕整地作业。

“侧深施肥的优点之一是,一次性施肥且施肥均匀,如果后期再追肥的话,侧深施肥的优势将大打折扣。”孙义祥说,使用侧深施肥技术,氮肥用量一般可比当地习惯施肥减少20%至30%,不仅节省了肥料钱,而且对稻米品质提升有好处。

针对水稻生产环节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追肥难、肥料浪费严重等问题,省农科院土肥所、省农科院“作物高产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团队”项目组和明光市土肥站于2016年率先在全省探索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四年的试验示范及推广过程中,该技术逐渐完善成熟。施用新型水稻专用控释肥,实现了水稻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减少2至3次追肥。多年多点的示范结果显示,使用侧深施肥技术的稻田,化肥用量减少19.5%,水稻增产8.57%,每亩节本增收180.5元。

“全面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减少施肥次数、减轻劳动强度,促进水稻施肥机械化、轻简化、精准化,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胡荣根表示,今年我省将在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水稻侧深施肥150万亩。(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记者 冯长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