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重要举措,结合山区特点,综合考虑农业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努力探索出一条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践行新理念 打好“两山”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始终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徽水河流域是旌德县农业灌溉的主动脉,保障了全县约70%的农田灌溉,徽水河旌德段及境内13条支流是特有鱼类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从规划设计开始,该县对徽水河流域注重采取系列工程保障措施。建成田间灌排渠系100公里、河道疏浚清淤10公里、8个村庄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增设拦河坝鱼坡及生态流量闸40余处,有效改善了河道内特有鱼类栖息地水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相结合,积极推广“猪—沼—粮”循环利用、秸秆还田、化肥农药减量化生产。全县18家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全部完成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化肥农药减量3.3%。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着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打造‘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每年结合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项目实施,建设项目库,合理安排项目实施方案,做到“广覆盖、不重复”。
推动现代化 打好“科技牌”
旌德县充分结合农业、水利有关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实现基础建设和科技手段相得益彰。
该县始终注重用先进设备武装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2019年为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农机服务中心在路西村农业双创中心投入50余万元,新增了无人机、条播机、冷库、冷链车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以来,共为15个项目村购置了90台(套)种子测试、土壤检测等现代化设备。
目前,该县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以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累计建成有机绿肥示范片、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片8.6万亩,一体化育苗厂房3座,水肥一体化示范片2处,一体化深加工系统9条,通过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农技服务站点建设等措施,助推现代农业科技化发展。
服务供给侧 打好“富农牌”
该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保农田、保基础、保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与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结合,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十二五”以来,全县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2厘米以上。畜禽粪便养分和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均达到60%以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均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守住了粮食安全战略底线。
服务特色产业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向之一。该县灵芝、小黄牛、茶叶、菊花、香榧等各类农业特色产业百花齐放,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在云乐和兴隆建立了2.5万亩灵芝基地,在蔡家桥建立了0.05万亩菊花基地,在白地和俞村建立了1.5万亩香榧基地,在白地、庙首和云乐建立了1万亩茶叶基地。截至目前,该县共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9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绿色产品认证26个。
“十二五”以来,该县累计投入1.47亿元,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1.34万亩,其中9万亩在粮食功能保护区中,基本做到“两区”优先安排,全面覆盖,有效弥补了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短板,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面对2013年“6•30”特大洪水、2018年特大雪灾、2019年特大旱灾,全县农业生产损失均控制在最小范围。(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