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开车去哪里?办通行证没有?”
“同志,请您配合检测体温。”
“体温正常,可以进入。”
……
阻击战打响以来,一只口罩、一个红袖标、一件志愿者红马甲、一把红外测温仪、一只小喇叭,就是被天长市文旅系统同志们称之为文旅战线上的“老黄牛”、51岁的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晓东战“疫”装备。
2月28日早晨6时50分,王晓东和市博物馆副馆长赵树新提前来到该市红十字会医院疫情防控监测点卡口,签到打卡、整理党旗、放置桌椅和监测点指示牌后,他从车上拿了两桶方便面和一根火腿肠,笑着说:“老赵,就剩这一根了,咱俩分享吧。”说罢,王晓东把火腿肠剪成两段,分别放进两个面桶里。
哪成想, 并肩抗“疫”半个多月,赵树新第一次与王晓东共进早餐竟成了诀别。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戴着口罩,穿着志愿者红马甲,背景是疫情监测值守点和鲜艳的党旗。
王晓东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在监测点卡口前。
王晓东值守的监测点卡口、市红十字会医院后面是个无物业的老旧小区,里面散居着上百户人家。小区门口是红十字会医院,前来就医咨询的市民很多,疫情隐患风险高,防控责任重。测体温,宣传防疫常识,检查车辆、询问来人途经路线……他一刻也不敢懈怠。
“紧要关头,不出门就是最大贡献,居家就是最大安全”“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不聚集”……这些暖心的防疫提示语王晓东每天都要用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向小区居民嘱咐,再嘱咐,他用扎实、过细的防控筑起了小区门前的“门禁”堡垒。
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他总会自费备一些防护口罩,他说这是为一些没戴口罩老人和孩子预备的。2月20日早晨,一对老夫妻没戴口罩从小区出来,“大爷、大娘,眼下是疫情防控关键期,出门戴口罩,一来保护自己,二来为了别人健康安全......”王晓东立即向前,一边送上口罩帮老人戴好,一边耐心宣传防疫常识。
2月15日下午4点到晚8点,王晓东同往常一样,与同事值守在小区出口处,当晚漫天飞雪,气温降至零下5度。监测卡口的油布棚被风雪刮得散了架,他和同事顶风冒雪,牢牢固定棚柱,用绳子扎紧油布。待棚子整理好,王晓东这才发现手被割破了,鲜血透过手套滴在地上,他头上的积雪化成冰水往脖子里流,气温越来越低,冻得他不停地搓手跺脚,继续坚守在卡点上。
2月28日上午8时,正在整理登记小区人员出入信息的王晓东突感左肩后背剧痛。“王所,赶快去医院检查吧,卡口有我呢。”赵树新看到王晓东脸色苍白难看,浑身打颤,头上直冒虚汗,感觉不对劲,一边催他立刻去医院,一边安排车子。
“下班再去,不要紧。也怪了,这次肩膀疼得咋比上次骨折打钢板还要厉害呀。”他仍坚持说。
当天中午12时45分,虽经全力抢救,王晓东还是因心源性猝死永远离开了,将生命的最后时刻定格在疫情防控值守点上。
2月28日早晨6时,王晓东在监测点,最后一次打卡。
“晓东曾说,苦点累点没啥,保护群众的健康最重要,疫情不退,决不收兵。”每当回忆起朝夕相处的“战友”,赵树新潸然泪下,在工作群里他这样写道:现在只要看到方便面,就会想起与晓东并肩战“疫”最后那刻骨铭心的经历。
3月1日清晨4时,苍天呜咽,寒风呼号,细雨蒙蒙,哀乐低回令人心碎,王晓东的灵车缓缓驶向街口......
3月2日,国家文物局特地给天长市文旅局发来慰问信。信中写道:“在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中,王晓东同志作为共产党员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将整个身心扑在了疫情防控工作上,他是文博人的优秀代表,他坚守初心、对党忠诚、服务群众的品质与情怀,将激励着广大文博人投入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斗争中。”
近日,中共天长市委、滁州市委分别追授王晓东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王晓东同志学习。3月5日,国家文化旅游部专门部署在全系统宣传学习王晓东的先进事迹。(宣金祥 张文清 刘玉祥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