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医卫人员补助激励
记者2月12日从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对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医疗卫生人员给予保障和激励的若干措施》,我省将在每日临时性补助之外,对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落实工伤保险待遇,给予嘉奖奖励。
“参照有关规定,按照一类补助标准,对于直接接触待排查病例或确诊病例,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病例标本采集和病原检测等工作相关人员,按照每人每天300元予以补助。”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召远介绍,对于参加疫情防控的其他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每人每天200元予以补助。
《若干措施》明确,补助将聚焦一线中的一线。对参与疫情一线应急处置的医疗卫生人员,即临时性工作补助发放确定的一类一档人员中,连续奋战、直接接触待排查病例或确诊病例并对其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医护防疫人员,在享受临时性工作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人6000元的一次性慰问补助。
为解决医护人员后顾之忧,我省要求,在新冠肺炎预防和救治工作中,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冠肺炎或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应认定为工伤。已参加工伤保险的上述工作人员发生的相关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和单位按工伤保险有关规定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按照法定标准支付,财政补助单位因此发生的费用,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
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后,各市、县要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安排参与疫情一线应急处置的医疗卫生人员免费体检工作,并结合实际给予带薪休养休假。我省援鄂医疗队员和省级四家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基地医院的一线人员,由省级统一组织安排集中休养,其他人员由各市、县组织安排。
此外,对在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医疗卫生人员,在职称评审时优先推荐,岗位聘用时优先聘用,可破格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省政府特殊津贴评选中予以倾斜。同时,可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开展记功和嘉奖奖励。
保障主副食品稳定供应
记者从12日下午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近日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保障生产能力、畅通流通渠道和确保平稳供应等15个具体方面,为主副食品充足稳定供应提供保障。
我省是农业大省,主副食品生产比较丰富。2019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0930.5万亩,粮食总产量810.8亿斤,产量居全国第4位。油料产量161.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024.1万亩,产量2213.6万吨。肉类产量400.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97.8万吨,禽蛋产量168.7万吨。“同时,我们还继续保持着原有的采购渠道供应稳定。”省发改委副主任于德志在发布会上表示,粮油、蔬菜、肉蛋奶等生产供给完全能够保障我省人民生活所需。
针对主副食品运输方面,我省明确提出,要畅通主副食品流通渠道,将蔬菜(包括瓜果、食用菌)、畜禽及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和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农膜、饲料(包括饲草和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兽药(含兽药原料及包装材料)、种畜禽、仔畜、禽苗、畜产品加工包装材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以及紧缺物资运输,纳入重要物资供应绿色通道。
“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于德志说,疫情期间,将进一步加快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产地库、大型消费城市公共配送冷库、信息化平台等冷链物流重大项目早竣工早运营。鼓励创新流通模式,发挥大中型电商企业筹措物资、对接产销的作用,引导主副食品供应模式创新、渠道多元,鼓励流通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配菜、订购等个性化服务,大力发展新零售和不见面销售。
据介绍,为确保这次疫情期间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平稳,我省将组织超市加大货源采购、调运、配送、补货力度,提高补货补架频次,做到存货在店、存货在架,组织足够人员每天看市场、查缺货,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解决。
下一步,我省将加大主副食品市场的保供信息披露,增加平价蔬菜、肉禽蛋及粮油供应,全面运营农副产品平价店。严厉查处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将相关企业违法违规信息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我省还鼓励水气供应企业适当降低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用水用气价格。将主副食品生产流通供应企业纳入全省重点医用物品和重点生活物资企业名单,鼓励金融机构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优惠利率贷款。建立返乡务工人员滞留省内就业应对机制。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记者 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