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扶贫扶出乡村新气象
来源: 2019-11-29 13:09:49 责编: 许梦源

初冬时节,皖北平原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笔者跟随安徽省第三方脱贫攻坚评估组,来到太和县桑营镇,真切感受扶贫工作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宽敞平直的道路村村直通、连接巷陌,四季常青的行道树郁郁葱葱、整齐清新。眼前是村舍间干净整洁的样貌,耳畔是广场上民俗小曲的歌声。暖阳照射下,老年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说笑,俨然一副美好乡村新图景。

在双洺村,一栋漂亮精致的小房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内,隐约可见门窗洁净,采光通透,室外的空地上还栽植着时令蔬菜。一番寒暄下来,这户正是我们要找的贫困户宋大义家。被他迎进屋内,只见物品摆放有序,床上被褥整洁,打开衣柜,里面四季衣服厚厚的一摞,冰箱里有鸡蛋、鱼和牛奶。

说起脱贫,宋大义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家里贫困,自己也缺上进心。在村里的带动下,才知道要不等不靠自己努力寻出路,加上政府的帮扶,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人也精神了,每天还和老伴一起去跳跳广场舞哩!”说着就给我们表演了起来,还真有模有样。

丰李村的耿小审是2016年脱贫的贫困户,说起脱贫前的日子,她有些伤感:“那会公婆生病卧床,两个孩子又小,只能靠着家里的土地过活,日子太紧张了,”不过,提起现在的生活,耿小审的脸上放了晴“现在好了!政府介绍我爱人在无锡工厂打工,一个月能赚到七八千。我在集市上一家超市打工,一个月也有一两千,还不耽误照护孩子。孩子上学国家有补助,我们看病拿药医保能报销。前年村里还帮着想出路,种了亩红花,卖了三四万,真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闲谈间她找出脱贫光荣证向我们展示,感叹扶贫政策给自己和村里带来的变化,大家笑呵呵地一起合影留了念。

在淝南村,贫困户丰含波的家门上,一幅“扶贫扶志扶精神,脱贫不忘帮扶人”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说起这幅对联,他感慨地说:“这幅对联是我的真情实感,为的是国家的好政策和我的帮扶人李主席,他可真是个好人,隔三差五到家里来,帮我打扫庭院,干农活,跟我谈谈心聊聊天,问问家里缺不缺东西,这不,昨天还送来了一床被子!”丰含波口中的李主席,是该镇人大副主席李国旗。在李国旗的帮助下,丰含波获得了一份公益性岗位——镇里光伏电站的卫生保洁,有了工作,丰含波每个月能有600元的自主收入,家里的条件也一年比一年好。

像丰含波这种获得实质性帮扶的贫困户,全镇有50多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工作、有了劲头,扶贫才能落到实处,脱贫才能长期保持。在“逐个击破”的同时,各村的扶贫车间还带动了整体就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170多人;电商网点红红火火,双洺村网点一天收益就达到了2000元;光伏发电兜底解决无劳动技能和老残弱贫困人员的收益问题。

近年来,桑营镇在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加大双基投入,注重扶贫扶智扶志结合,增强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镇里积极为贫困户的脱贫途径找方向,共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余场次,各种讲座80余场次,送文化文艺下乡300多场次,使得扶贫文化、扶贫乡风文明落地开花,也让扶贫政策的落实不但停留在物质富裕层面,更内化精神层面的富足。与此同时,全镇科学编制脱贫攻坚规划,旨在到“扶在点上,帮在关键处”。此外,该镇多方联动,精心尽力改造乡村面貌,今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把昔日的穷乡僻壤建设成美丽乡村,让人与乡村共同换发新的生机。


(作者:高士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