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以 “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徽专场新闻发布会,共有来自境内外34家媒体的80位记者参会。省委书记李锦斌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回答有关提问。
砥砺前行
实现“三个历史性变革”
李锦斌在发布会上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发生了“三个历史性变革”。
第一,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历史性变革。GDP由 1952年的 22.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万亿元,增长1309倍;人均GDP由78元增加到47712元,增长611倍,江淮大地“旧貌换新颜”。
第二,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一产占比75%以上,工业占比7.9%;到2018年,一产占比降至8.8%,工业占比达38.9%,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先进制造挺起安徽工业脊梁。
第三,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一项项“世界第一”展现了安徽创新的“闪光轨迹”,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最大优势、最靓名片、最强音符。
牢记嘱托
闯出“五条新路子”
李锦斌介绍,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制定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体来说,安徽这些年闯出了“五条新路子”。
第一条新路子,就是聚焦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闯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第二条新路子,就是聚焦乡村振兴“大战略”,努力闯出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第三条新路子,就是聚焦绿色江淮“好家园”,努力闯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第四条新路子,就是聚焦蹄疾步稳“促改革”,努力闯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路子。第五条新路子,就是聚焦增进群众“获得感”,努力闯出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脱贫攻坚
从四个方面推进
在回答央广记者提问时,李锦斌指出,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重点从四个方面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精准攻坚重点区域。大别山革命老区集山区、库区、行蓄洪区于一身,贫困人口一度占到全省的40%。我们坚持把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首位重点,明确提出“不能忘了老区,不能忘了老区精神,不能忘了老区人民”“三不忘”要求,坚持专项支持,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量部分,有一半以上用于贫困革命老区,确保老区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人口从 2015年底的104.4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7.6万人,以金寨县大湾村为代表的一大批贫困村脱贫出列。
二是精准落实核心指标。我们把重点放在解决“三保障”上,今年以来投入资金140.5亿元。今年年初调查摸底,全省还有100多个村没有村医,老百姓看病不是很方便。为此,我们启动了“百医驻村”行动,从省市县三级医院选派医生到村医空白村驻村帮扶。 7月初,从省属医院选派的第一批共50名医生已经到村到岗、为农民看病,很受欢迎。
三是精准实施帮扶举措。我们的做法是,组织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在抓好产业扶贫的同时,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加快实施农村路网、电网、通信、水利等改造升级,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我们完成了7.2万公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过去是行政村“村村通”,现在较大自然村也实现了“村村通”。我们还结合安徽实际,出台了“351”和“180”健康扶贫政策。这项措施深受贫困群众拥护。
四是精准选派驻村干部。 2017年4月,全省对未出列的贫困村一次性增派了3846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帮扶,每个贫困村基本上都有一名副县级以上的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先进典型。比如,亳州市利辛县朱集村第一书记刘双燕同志,连续7年担任3任扶贫队长,走一处就帮扶那里的贫困村直至脱贫,驻村期间经历了母亲和丈夫离世的家庭变故,但她强忍巨大悲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绿色发展,突出“三个好”
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提问时,李锦斌指出,近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有“三个好”可以重点介绍一下。
一是保护“好水”,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去年,我们制定了“1515”分级管控措施。沿江1公里,严把新建项目,整改提升入河排污口,推动岸线整治,“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整改,现在江水变清了,两岸变绿了。沿江5公里,畜禽养殖场完成整改1100多家,网箱、围网、拦网“三网”水产养殖设施基本整改达标。沿江15公里,推动企业全部进园区,将9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整合为75个,加快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今年沿江城市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8万亩。
二是养育“好山”,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安徽森林面积约占长三角的1/3,我们借鉴河(湖)长制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目前全省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52122名,守护着近400万公顷森林、100多万公顷湿地,去年新增造林140多万亩,林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以“林长制”实现了“林长治”。
三是推广“好事”,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这一生态补偿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是一举多赢的好事。这个模式就是安徽境内新安江水质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流到下游千岛湖去,浙江就给安徽一定的补偿;如果达不到相应标准,我们就要给浙江补偿。我们探索形成的 “新安江模式”,入选2015年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和今年的《攻坚克难案例》。如今,绿水已成为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源头活水”,青山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靠山”。农村改革,成果不断扩大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农村改革的提问时,李国英表示,安徽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四十多年前发生在凤阳小岗村的 “大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本世纪初,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税费改革,为我国终结延续了2600多年的 “皇粮国税”——农业税,打下了实践基础。近几年,我们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突出抓好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革的成果不断扩大。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方面,安徽是最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省份之一,2016年提前一年完成改革试点任务。同时,在激活土地经营权上加大力度,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都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和统一的合同规范,全省农村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46%。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目前全省已实施改革的村(居)达11731个,占总村数的73%;量化集体资产238.2亿元,共有647个村实现分红,累计分红1.64亿元,村均分红25.3万元。
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集体资产人格化,让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农民长期分享集体资产收益。小岗村通过实施“三变”改革,折股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3000多万元,实现了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目前,全省开展 “三变”改革的村达7729个,占村(居)总数的48.1%。参加改革的村集体收益平均增加5.1万元、参与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农民尝到甜头后看到了更光明的改革前景。(安徽日报农村版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