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山村发展“三部曲”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19-02-21 15:23:39 责编: 陈爱武

■ 本报记者张玉芳

  “最近两年,村里变化太大了! ”春节期间,一名高中同学回到家乡金寨县花石乡黄堰村,对村庄的变化备感振奋,再三邀记者到村里感受一下。在金寨县,黄堰村并非一个变化突出的村,但如村民所言,它是一个“每天都在发生着实在变化”的村子。它的变化,是我省众多贫困山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山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注脚。要发展——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位于花石乡政府驻地的黄堰村,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村口,是全县着力打造的红岭公路,在山风与花香中穿行,十几分钟便到马鬃岭,半小时直达天堂寨。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是越野族孜孜以求的福地,但对居住在此的村民而言,群山出美景,也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是发展经济的掣肘因素。

  村民陈先林告诉记者,过去不仅穷,观念上还陈旧,不知道怎么发展,也不想发展,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纷不断。去年村级换届结束后,县里组织了23名村书记到北京考察学习一个星期。开了眼界的村支书丁茂银深刻地体会到,要发展,首先是思想要解放。

  黄堰村的隔壁就是大湾村。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湾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虽未到黄堰村,但总书记的足迹一样在这个村里扎下了深根。村里很多农户的堂屋正中,都摆放着总书记的照片,大家因总书记的到访看到了希望。

  “我家的楼房还是十多年前建的。那时候建楼房的不多,这套楼可是村里的亮点。 ”住在村头的老李一边引记者参观,一边感慨,“现在你看村里多热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把90户327人从高山上搬了下来,家家户户盖新楼,我这楼倒显得过时了。 ”

  “老百姓之间铆足了劲比发展,原来妇女之间爱传播八卦的,现在都觉得不好意思。 ”妇女们闲暇时间干什么?陈先林带着她们跳舞。生活变好了,老人们不用像过去那么辛苦,陈先林便组织大伙儿成立了一支秧歌队。 “年龄最大的80多岁,每天都来坚持练习。 ”会发展——

  产业扶贫结出致富果

  2015年以前,黄堰村还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集体经济为零。

  “一个村就跟一个家庭一样,必须要有经济支撑。”尤其是数百名从高山上搬迁下来的村民,如何让他们扎住根?丁茂银的想法是发展产业,“必须让他们有事可做,有钱可赚! ”

  村里发展起60千瓦光伏电站,去年收入8万元;计划发展1000亩黄金梨基地,现已发展梨园485亩,村集体入股30%。去年,获分红1.5万元;此外,还将“三变”资金25万元投入大户养殖黑毛猪,一年分红2万元;建设了30个蔬菜大棚承包给大户经营,一年收入7000元。去年,黄堰村共拿出8万多元给村民分红,每位村民获得30元红包。

  村里有产业,贫困户也有了发展的路子和方向。贫困户钟敬兵夫妻俩种了30多年天麻,以前仅能糊口。“原来天麻不值钱,三四块钱一斤,这两年行情好,去年卖到10-15块一斤。 ”靠着扶贫贷款,钟敬兵流转了30亩山地种植天麻,年收入2-3万元。除此之外,他家参与光伏扶贫,一年可收入3000元;从事护林员公益岗位工作,一年收入6000元。钟敬兵直言,“生活从此有了奔头。 ”长发展——

  能人进村描绘新蓝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黄堰村,担起村书记、主任“一肩挑”重任的丁茂银出生于1983年,是一名退伍军人,2014年开始进村工作。2017年1月担任村副书记。去年村级换届,金寨县大力推进村干队伍年轻化,丁茂银作为“新鲜血液”走上新岗位。

  按照金寨县规定,村干部任正职满3年有机会参加事业编招考。丁茂银之前,上一任村支书就通过招考,赴乡安监所担任所长。这让丁茂银受到鼓舞,“当村干有出路,便没了后顾之忧。 ”

  黄堰村在册贫困户227户681人,去年底已整村出列。未来,对于全村发展,丁茂银思路也是十分清晰。 “一定要抢占旅游发展的先机,把这些荒山荒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他告诉记者,村里正在规划建设旅游步道,大力发展高山茶园等产业,计划建设2家以上一定规模的民宿。

  按照丁茂银的预期,今后,黄堰村每年可实现30万元村集体收入。“真到了那一天,我希望把村民都带上,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