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映笑颜,非遗入人心!近日,合肥市蜀山区稻香村街道黄山路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组织的这场剪纸活动暖了老人心。
“您看,折的时候边角对齐,剪福字的竖笔要慢一点,这样才工整。”在金湖新村小区的活动大厅里,剪纸非遗传承人正手把手地指导老人操作,红纸上的剪刀起落间,一个个稚嫩却充满心意的“福”字、一朵朵灵动的梅花渐渐成型。近日,这里一场以“剪纸承古韵 指尖传非遗”为主题的老年人非遗剪纸活动,让老人们在指尖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社区生活添了几分热闹与温情。
9月13日活动当天,大厅里早早挂满了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有寓意吉祥的生肖图案,有勾勒民俗风情的窗花,还有充满童趣的卡通形象,瞬间勾起了老人们的兴趣。“我小时候见我妈剪过窗花,好多年没碰过了,今天正好学学!”今年68岁的张阿姨一边签到,一边兴奋地和身边的老邻居念叨。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社区里的退休老人,还有几位退役军人也带着家属赶来,大家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服务站提前准备好的红纸、安全剪刀和画稿,满是期待。
教学环节里,非遗老师没有讲复杂的理论,而是从老人们熟悉的“福”字入手,用通俗的语言讲起剪纸的故事:“咱们这剪纸可不是简单的剪剪画画,从汉代就有了,以前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剪个鱼代表年年有余,剪个喜鹊登梅就是盼着好事来。”说着,老师拿起红纸演示起来,先对角对折,再用铅笔轻轻描出福字的轮廓,“大家别怕画错,咱们先练折法,慢慢找感觉。”
考虑到老年人视力和手部灵活度的差异,老师和社区志愿者分成小组,逐个上前指导。72岁的退役军人李叔叔手抖得厉害,志愿者小周就帮他按住红纸,陪着他一点点剪:“李叔,您看,先剪中间的‘口’字,沿着线慢慢走,对,就是这样!”当看到自己剪出的第一个福字时,李叔叔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我这老胳膊老腿,还能剪出这么像样的东西,回头贴在家里窗户上,让孩子们也看看!”
活动后半段,老人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分享。有的老人剪了梅花,说要送给住院的老伙计;有的老人把福字叠得整整齐齐,打算过年给孙辈当礼物;还有几位退役军人聊起了过去的经历,“以前在部队过年,咱们也会贴春联、剪红纸,现在社区办这个活动,既热闹又能想起老传统,真好!”一张张红纸,一句句家常,让活动大厅里满是暖意。
“我们办这场活动,是想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多交朋友、少些孤独;是希望把剪纸这门非遗手艺送到老人身边,让老传统能被更多人看见、喜欢。”黄山路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说。活动结束时,老人们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合影,脸上的笑容和红纸上的图案一样鲜活。
这场指尖上的非遗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收获了快乐与成就感,更让剪纸艺术在社区里扎下了根。未来,黄山路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还会继续推出更多贴近老人需求的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邻里间传递,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更有韵味。(陈晓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