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太保产险安徽分公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责任、智慧、温度”的服务理念,在全系统掀起“为民办实事”热潮,深入挖掘惠民便民、惠企服务、助农惠农、防灾救灾等民生领域的特色实践,在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来临之际,推出“为民办实事”系列宣传,生动展现太保人扎根一线、守护民生的责任担当。中国太保产险安徽分公司将“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的信念转化为纾民困、解民忧的实际行动,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践行金融为民初心,用精准服务丈量民生需求,以坚实保障书写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答卷。
以下为“为民办实事”系列宣传第1期。
助农惠农——破题“丰产不丰收”
赋能乡村振兴
案例来源
中国太保产险安庆中支
案例简介
2025年3月28日,中国太保产险安庆中支在怀宁县成功签发安徽省首单蓝莓种植收入保险,该保险创新结合市场价格指数与产量风险评估,通过“基础险+补充险+商业险”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农户“丰产不丰收”的痛点,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怀宁样板”。
成效亮点
为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中国太保产险安徽分公司深入调研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现状,联合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创新推出安徽省首单蓝莓种植收入保险,构建“基础险+补充险+商业险”多层次保障体系,打造“保险+产业+农户”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1.精准破题,稳定农户收入: 直接针对农户核心痛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风险保障,极大地稳定了农户的收入预期,激发了生产热情。
2.赋能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通过金融创新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为怀宁县蓝莓产业系上了“安全带”,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投资吸引力,有力助推了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成为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案例。
3.模式领先,形成示范效应:该保单是安徽省在特色农产品收入保险领域的“破冰”之举,为省内其他地区及类似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标准化产品模板,示范性和创新性极强。
4.政企协同,打造合作样板: 该项目成功探索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协同模式,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保险公司的专业风险管理能力,形成了有效分担风险、共同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提供了合作典范。
惠企服务——安装“水精灵”
以科技筑牢企业防汛安全堤坝
案例来源
中国太保产险蚌埠中支
案例简介
中国太保产险蚌埠中支为企业安装专业防汛设备“水精灵物联网水淹报警器”,是公司近年在风险减量工作中引进的高科技手段,通过在厂区低洼处安装传感器监控降雨积水深度,待水深达到探头预警高度,传感器将立即多渠道向客户、保险公司发出报警信息。在6月中旬蚌埠的暴雨天气中,该设备及时发出数十次预警,有效防灾减损,为企业降低数十万元的损失。
厂区低洼处的积水深度实时显示在监控屏幕上,当水位升至预警高度,报警信息瞬间抵达客户与保险公司的手机端——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中国太保产险蚌埠中支为企业安装的“水精灵物联网水淹报警器”的工作实况。
成效亮点
在传统的保险服务模式下,保险公司多在灾后进行查勘理赔工作。中国太保产险蚌埠中支打破传统,将保障环节前置,从“事后理赔”转向“事前预警”,创造了风险减量服务的新模式。
1.立足主业新践行,保险为民办实事
“水精灵物联网水淹报警器”的推广使用,是保险公司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具体体现。该设备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险情,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防止因积水造成的财产损失。 这种创新举措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2.智慧水利新应用,政府企业协同防灾
“水精灵”系统的成功运行与蚌埠市整体智慧水利建设环境密不可分。蚌埠市近年来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以规划智慧水网为主要任务,“水精灵”系统与企业现有的防汛设施形成互补,构建了更加完善的企业防汛保护网。
3.从“损失补偿者”转变为“风险管理者”
蚌埠中支的创新实践表明,保险公司正在从传统的“损失补偿者”转变为“风险管理者”,这一转变极大地拓展了保险业的服务边界和社会功能。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险业还将在风险减量领域开拓更多新场景,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中国太保产险安徽分公司将持续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保障需求,积极拓展保险服务覆盖面,以实际行动办好为民实事,践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