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亳州别赋——如何故乡非他乡
来源:朱柏峰 2025-09-12 12:44:55 责编:陈维庭 何怀光

久闻谯•望楼,筑于东汉,凸兀中原,侔云娖月,体量伟岸。钟鼓噌吰而授时,画角哀厉以拒险。惜流光如割,声隐形湮。今得以重修,幸焉。适诤友小宸邀约,乘兴同陟。登高衔远,感今时之眩目;凭栏俯察,哀古风之不显。踟蹰回廊,冥思畴昔。叹生命之轮回,古迹迭毁【1】;吁真风之难觅,古人潜归。谂当下,多少赝品,称仿古以重建;延及望楼,是形具而韵悖。悲夫?如何拾掇文字碎片,推演历史真伪?惜哉!遂心生侘傺,兴有虺隤。归来伏案,夜不能寐。

故乡亳州,帝喾所筑;根植中原,劬劳千古。地势平坦,据中原之腹地【2】;溃河洞江,扼漕运之枢纽【3】。几番易名,焦谯陈留【4】;几经沉浮,邑县郡都【5】。周之门户【6】,楚之谯楼【7】;唐之潜邸【8】,宋之码头【9】。亟风霜之浸袭,承宠忌之荣辱。容物纳谏,底蕴丰厚。庇生民之轮回,证帝王之滜黜。兵燹临戮力同仇,潦水至则自成渚。四季分明,气候淳朴。无旱涝之虞,得昊天怙佑。秉自然之乂信,孕文明之堉圃。

抱城之水,悉为津渡,静水流深,负重茹垢。水面舳舻相粘,水下鱼虾拥簇。樯桅住帆,商人点货舣舟;乌篷浮蠕,渔夫举纲张罟。船舷见舟子巡迴,码头闻小贩兜售。商贾云集,宾客辐辏。及唐至宋,成物流中枢。濄水之谓,唯此独属!

膏腴之地,风乖雨舒。妇姑织纴组紃,丁壮沟塍刻镂。草木葳蕤,阡陌交属。入冬甫田如毡【10】,春来桑麻青秀。楸桐润而蔽日【11】,芍菊跩且娇柔【12】。五谷垂颖,物产丰富。乃生命之化境,实鉏櫌之沃土【13】!

城池四隈,陂塘联袂,寓首拱而负街衢;负郭之田,九水合纵,五路至以叩州门【14】。形制从堪舆之谓,地理蓄九五之势。且乡民思远,忧畎亩之不敷;匠人黠慧,尽拓业之赀事。坊间敬业,徒工甘苦,置业臻于极虑,资事不耽投入。一经操业,必殚精竭力,非为魁首,亦为翘楚!如此多业并举,启农闲之余力;昼夜棚作,避晴雨之壅堵。其业界拔萃者有四:药、酒、武、绸。

斯唯亳州,芍菊品优而入典【15】,药铺盈衢而成市。花叶根茎,金石物蚌,“七情和合,四气偕睦”【16】。无所不买,无所不卖。集南北之鲜见,汇陆海之罕物。沽售相衔,博极医源【17】;整饬药流,惠及杏林。

九酝春酒,荫及子孙【8】。当时醇酒入贡,朝野同醉,今日“古井”谌允,烝民共饮。一瓢湑醴,酝文明之深韵;积年酵池,酿五谷之精醇。酒涴灵台,竟赴桑中之约【19】;药瘥痡瘏,是应夙夜在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悟道德真经,陈抟启天下道源【20】;创五禽戏法,华佗筑人间武基【21】。纳气吐息,寻人体之极限;从学鸟兽,掇仿生之先机。研武斗身法【22】,臻搏击之技艺;谐行气路径,虽希夷可意引【23】。肢体与吐纳相偕,缠斗与气息互警。两者融合,谓之武术!于是,武馆始兴,武林是萌,兵源益优,镖局之业遂行。

自民智初泮,即植桑绩麻,为絺为綌,为丝为纱。唯亳州丝绸,工致细腻,裁之为衣,服之无斁。力压吴丝蜀锦,流誉宫室闾里。纤手抚桐君【24】,宛若烟雾【25】;轻纱裛丽人,皓质呈露。蚕桑科跻身郡庠,腆做学问【26】;“万寿绸”炙手入贡【27】,绢充税赋。

籍此四翼襄助,俾使自食有余。天道酬勤,故乡竟胜他乡。明清之谓“亳州之富甲天下【28】”,岂是虚名!

 古之亳州,街衢洞达,货别隧分【29】,民风狡悍,信息纷纭。车马接踵,骈阗市廛。乖张殊调,人不得旋。无浇俗而谙流俗【30】,讳方言而识方言。市井之狡狯,庠序之懵懂,青楼之暧昧,兰若之经声,朝堂之晦涩,田园之简明。攫拏糅合【31】,浸舐胶着。令地方文化迥异,世风独特。里巷心思跳脱,见风使舵;商贾生性狐疑【32】,行事贴妥。人情投送,动辄精准。衬则自然【33】,行得其所。处世以不即不离地,居心于有意无意间。咸使所求之人,锐身自任;能教怨恚之人,转圜怡颜。码头文化,九分精湛。阎闾意气相投,乡间同气连枝。世风大气,遇事抱团。鸢飞戾天者,历练沃土;经纶事务者,修身灵囿。矧其既无山川之资用,又乏江潭之渔利;城不及千雉,户不满六万。竟能三倡首义【34】,两膺潜邸【35】,虽弹丸之地,小邑而大成,其岂易也?丁谓【36】曰:“谯都之壤,涡水之滨。是为福地,实诞圣君。”

今凭半时执念,倾注一邑。掬五车之书,越思千年。时间隐匿人与物,文字拾遗;空间迭代景与行,语言传神。戾雪覆市廛,似冰清玉洁;浓雾锁远道,如仙路迷津。忆曩时:会馆林立,青楼连襟,舞台歌榭嗤俗世;书院相间,文庙乍立,宫墙万仞挼文人。再读先贤,感故乡之深蕴;历数名流,知人文之铺棻。呈乾坤之瑞,奉匡正之功,太宗盛赞武帝;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明君明揭“衮雪”【37】!心路苍凉,庆幸名师出高徒【38】。短小精悍,谁省酷吏会悯农【39】。积润凝光,痴迷牡丹,公仪辞官乐纨绔【40】。偎花映烛,不负门墙,文潜一念悟浮生【41】。洛神系谯人笔下,婉若游龙,铭柔美之清韵;木兰生谯邑城东,替父从军,炳巾帼之英雄【42】。奇葩上将,姜老锅力保《四库全书》【43】。丑面知府,侯元功计灭梁山宋江【44】。三年求学,词中圣手真勇士【45】。一朝入境,文坛醉翁做仙翁【46】。范仲淹职谯邑,遂认祖归宗。【47】宋应星知亳州,著《天工开物》【48】......。诸多历史名人,但居亳州,皆生趣事,或鱼跃于渊,或脱茧蜕变。究其所以,金就砺则利!他山之石,可以为厝!

呜呼,日居月诸,一息千年。昔翌俱希夷,时空所制;前贤亦浅显,岁月使然。白马非马【49】,犬儒挥麈【50】;谈何容易,曼倩叹惋【51】。嗟人生:以百年之心智,悟宇宙之永恒,妄乎?举一隅之愚见,媲无尽之星空,已矣!多言寡行,骚人之习性;言不及义,老朽之通病。今染翰作赋【52】,亦此谓也。

 甲辰年十一月十一   朱柏峰于亳州

 注释:

【1】迭dié毁,意思是更迭废毁。

【2】亳州位于黄淮平原之正中心。

【3】境内干流绕城,上经谷水(今惠济河)而衔黄河(今开封段),下注淮水而入长江,是唯一通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自然水道,故谓之濄水(今涡河)。

【4】东晋时在今市境内侨置陈留郡(治所谯城),设侨置小黄(于谯城)、浚仪(于城父)、白马、雍丘4县。

【5】周时称焦,楚吞陈后称谯,秦时置谯县,汉时置郡(辖数县),三国称谯州、谯都(陪都),隋时始置州,唐时为十望州之一,明初降为县(归凤阳府),后县州反复。

【6】焦位于周与楚之交界,濄水为周楚水路交通的重要通道。焦实充任门户。

【7】楚平王时,楚吞陈国,改焦为谯,以为谯楼警预周室列国。

【8】李渊曾任谯州刺史(598-603年左右),唐太宗李世民在此长大,17岁前以此为家,其登帝位后曾回亳州(时已改谯州为亳州)旧宅,并为之赋诗(过旧宅二首),云:“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9】宋时北疆多被辽金所占,京畿所需多经濄水取自长江流域,时亳州实际上成为了东京之码头。

【10】甫田fǔ,大田。见《诗·齐风》。

【11】润,谯郡土话,滋润、得意状。曹丕《临涡赋》有云:“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启兮水增波......”之句,足见当时乔木之高大。

【12】跩,谯郡土话,烧包之谓。

【13】鉏耰chú yōu,鉏和耰,锄草及碎土平地的农具;指耕作。

【14】隈wēi,指城弯曲的地方。自然水系:惠济河、小洪河、亳宋河、武家河(雉河)、 赵王河、油河、洺河、宋汤河,汇入濄水;出境道路:鹿邑--亳、商丘--亳、永城----亳、涡阳----亳、太和----亳。

【15】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栝楼果实入药称全栝楼、栝楼皮,种子入药称栝楼仁,块根入药称天花粉。)

【16】《神农本草经》载配药之嘱。

【17】《大医精诚》之语。

【18】曹操奉九酝春酒入宫,并献其酿酒之法。今古井贡酒传其衣钵。

【19】“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见《诗经·庸风》。

【20】陈抟(亳州人),号希夷,建道教。

【21】华佗(亳州人),号神医。

【22】“五禽戏法”之前,一应史书,未见“武术”二字。

【23】‌希夷‌xī yí,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见《老子》。陈抟,号希夷。

【24】纤手隐于长袖也。桐君,琴也。泡桐木质性柔韧,声音和柔,古来是制琴材料之佳选。

【25】陆游《老学庵笔记》有载:“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26】清末(1909年)亳州官立初等蚕桑学堂,置于柳湖书院内,招生40余名,是全球最早的蚕桑学校。

【27】亳州“万寿绸”(“又称贻锦绸”)自唐至清悉为贡品,白居易评曰:“亳郡轻纱甲天下。”

【28】孙殿英盗过慈禧盗亳州,一盗再盗,至于三次祸亳,亳州之富,可见一斑。

【29】亳州北关所有街道,俱以所经营商品命名,如耙子巷、打铜巷、白布大街等。云有36街、72巷。

【30】浇俗,指陋俗。“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见李世民《执契静三边》。

【31】攫拏jué ná,意思是以爪相持;猎取、捕捉。

【32】诗三百,唯《陈风》云:“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33】衬chèn,亳州土话,意为借光,借势等。如言:会衬、人衬。

【34】商汤誓于亳,元末韩林儿起义,以亳为都,与元军缠斗。

【35】曹孟德“陈留起兵。”陈寿撰《三国志》时谯郡称陈留(侨置);李世民于谯邑招兵买马(其马场故址犹在),以赴太原从父。

【36】北宋名相,文学家。

【37】李世民(亳州人)贞观十九年亲写文祭奠曹操。对其有深刻的认同感且赞赏有加。祭文曰:“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於往代。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观太宗崛起时文治武功,似与孟德一脉相承,颇具阿满特色,反映出其少年居亳之时,从故里学到不少真经。衮冕,上公之服。

【38】刘瞻(亳州人),字岩老,辛赞之好友,辛弃疾的老师。号樱宁居士,金朝文学家、诗人、教育家。天德三年中进士。官至史馆编修。有诗:“桑芽粒粒破春青,小叶迎风未展成。寒食归宁红袖女,外家纸上看蚕生。”及“银河淡淡泻秋光,缺月梢梢挂晚凉。马上西风吹梦断,隔林烟火路苍茫。”

【39】李绅(亳州人),字公垂,官至太尉,悯农诗人。少年失怙,壮年入仕,为官酷暴、滥施淫威,被定性为酷吏。死后受罚“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唐•刘禹锡曾写诗对他(时任司空)的豪奢做派讽刺:“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即从此来。

【40】薛凤翔(亳州人),字公仪,万历时由例贡当了官,后官至鸿胪寺少卿。撰《牡丹史》。

【41】张耒(亳州人),字文潜,北宋时大臣、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有词《少年游》云:“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史称其为描写佳人心态之圣手。诗《夜坐》“半消炉火夜三更,欲灭青灯暗又明。闭户无人瞑目坐,此时一念悟浮生。”

【42】《大明一统志》记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木兰侍寝终身,死后葬于故里。

【43】姜桂题(亳州人),字翰卿(又作汉清),别名姜老锅,曾投捻军,清时官至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北洋政府时,任热河都统、陆军上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其曾将宫中《四库全书》原稿护送至亳州老家中,免遭毁遗(据其嫡孙姜杰口述,言有证据)。其人背父、逆母,叛捻,投清,屠义和团,挑日寇,迎回慈禧,参与逼宫,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投机钻营,奇葩一生!

【44】侯蒙,字元功,年过三十始登第,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以戏之,蒙赋以答:“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政和七年知亳州(北宋最后一任亳州知府)。时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江以三十六人横行......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45】辛弃疾少年失怙,由祖父辛赞抚养大。辛赞曾任谯县令(至少三年),时辛弃疾八至十一岁,拜刘瞻为师从学,在谯长成。

【46】欧阳修知亳州时,写信《郡斋书事寄子履》道:“......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

【47】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中进士,1017年,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治所亳州)推官后,他便归宗,恢复范仲淹之名 。其居亳州5年。

【48】明末,宋应星知亳州(正五品),曾捐资建书院。

【49】古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见《公孙龙子·白马论》。

【50】挥麈zhǔ,意指挥动麈尾。晋人清谈时,常挥麈尾为助,后称谈论为挥麈。

【51】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字曼倩,西汉文学家。著《非有先生论》,曰:“谈何容易”,道尽进谏之难。

【52】染翰,意思是以笔蘸墨。

注字:

 侔(móu),指等同;齐等;相等。娖(chuò),整理,整顿。

 陟(zhì),登高:指由低处向高处走,或指上升、攀登。

 侘傺(chà chì),意思是失意的样子。虺隤(huī tuí),累得患了病的样子。

 劬(qú),本义指劳累,劳苦。

 滜(zé),古同“泽”,光润。宿州北部一带方言读zèi,得意状。

 燹(xiǎn),1.野火。2.兵火;战祸。

 怙(hù),依靠;仗恃;凭借。引申义是指父亲、父母。

 乂(yì),借为治理、安定等义。

 堉(yù),指肥沃的土壤。

 舣(yǐ),本义为停船靠岸

 罟(gǔ),网的总名。供渔猎之用。引申为法网。

 裛(yì),⒈ 书套。⒉ 缠绕、缠裹。

 斁(yì),厌弃;厌倦。

 涴(wò),污,弄脏。

 痡瘏(pū tú),意思是疲病。《诗·周南·卷耳》:“我马瘏矣,我仆痡矣。”

 阎闾(yán lǘ),释义是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借指平民。

 矧(shěn),连词。表示意思进一层,相当于“况且”“何况”。

 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