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砀山县唐寨镇通过系统治理与长效管护,让昔日闲置的坑塘焕发新生,更以“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出蓬勃的“坑塘经济”,走出一条生态改善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双赢之路。
推进系统治理,夯实生态根基。唐寨镇跳出以往“零打碎敲”的治理模式,围绕“清淤、护坡、分离、绿化、亮化”五大核心,系统构建生态修复体系。清淤打通水体循环,护坡稳固塘岸并预留生态空间,雨污分离形成水源保护屏障,绿化种植亲水植物形成生态净化缓冲,亮化增设景观灯提升夜间品质。多措并举下,坑塘水质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恢复,真正实现了从黑臭水体到清水绿岸的转变。
创新管护机制,实现长效可持续。治理是基础,管护是关键。为杜绝“治理—反弹”怪圈,唐寨镇创新实施“数字编码+责任到人”管护机制。每个坑塘统一编号、建档立卡,实现信息可追溯;村集体作为管护主体,将日常巡查、保洁、监测等责任落实到人,实现问题早发现、快处理,持续巩固治理成效。
发展坑塘经济,推动生态变现。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唐寨镇择优推进坑塘生态利用,通过对外承包引入生态养殖项目。严格规定养殖品种,禁止使用污染饵料,确保养殖活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同时积极拓展“养殖+垂钓”“养殖+休闲”等复合业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塘多用”的产业新模式。坑塘经济不仅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和就业机会,也提升了水产品附加值,形成了“生态优良—生产高效—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坑塘的“美丽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未来,唐寨镇将继续深化探索坑塘经济发展模式,让更多坑塘成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明珠。(通讯员 张竞争)(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